东北制药的大数据之路从BI开始

欢迎找我唠嗑
传说哥寄语:近日,某资深IT媒体人走进东北制药大数据中心,采访了东北制药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吴忠源,这篇介绍东北制药的大数据之路的文章发布后,被大量IT媒体转发,传说哥特此转载分享给番薯,以下是原文:


不知从何时起,大数据成为时代最强音。大数据,大数据,似乎不提大数据,都不好意思称自己的企业是现代化企业。要知道,大数据不是满天飞的概念,最终一定会关乎企业的业务运营。但是,关于大数据的落地,那些传统企业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在一个天蓝云白的上午,笔者有幸走进东北制药。当简单的灰白大楼变得越来越近,当“东北制药”四个大字屹立于眼前,这家老牌国企的模样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肩负国计民生的大型药企,即有历史沉淀感,又兼具现代企业的锐意创新。
5610159af7b167f151.png

初次见到东北制药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吴忠源,惊讶于他的年轻,没想到一家成立70年的老字号药企的关键数据,竟然掌控在一个80后年轻人手中。但是,更惊艳的内容,还在后面。

信息化部门被大数据中心取代


“东北制药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吴忠源递上来的名片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专门成立了大数据中心,说明这家大型化学制药企业对大数据非常重视。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东北制药竟然重视到把信息化部门也并入大数据中心。可以说,吴忠源是中国第一代首席数据官(Chief Data Officer)的真正践行者。

东北制药,全称是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东北制药总厂,被业界称为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这家成立近百年的药企,也是推动东北经济发展的纳税大户,年营业收入为76亿元,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从业人员达1万人。

2015年,在董事长魏海军的带领下,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旧有体系架构和制度流程的改革。先是大幅压缩管理层级,打造扁平化组织架构;其次是把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和传统工厂三级管理体系“合三为一”,全面推行总部和业务单元的两极扁平化管理。所以,原来只存在于销售公司的数据中心也进行了职能调整,变成了集团的大数据中心,负责着集团的整个数据运营。

2015年11月份,东北制药正式成立大数据中心部门,并把原来的信息化部门也并入其中,团队成员40人左右,专门管理全场运营数据,包括:制剂运营数据、生产运营数据、还有智能设计与软件开发等。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吴忠源介绍了东北制药之前的业务状况。
像很多大型企业一样,东北制药有很多自己的系统,包括ERP、HR、 OA ……大企业涵盖的系统他们都有。但是数据与数据之间没有形成关联关系,这种烟囱式管理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孤岛,在给领导呈现数据过程中,一是效率比较低;另外,数据的真实性无法掌控。构建大数据平台的首要任务就是数据整合,做到数据找人,让数据说话。


通过BI构建大数据平台



为了使分散、独立存在的海量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使业务人员、管理者能够充分掌握、利用这些信息,并且辅助决策,东北制药最终选择了帆软的BI产品作为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工具,并自主研发了大数据分析平台。
1440359af7b7b0171c.png

2016年8月1日,吴忠源对这个日子记忆深刻,历时9个多月的奋战,一期工程终于告一段落。想起那段经历,他更愿意用“血泪史”和“辛酸史”来形容。大数据之所以“大”,是因为有太多的“小数据”。所以,大数据平台建立之初是把各种小数据扔进一个资源池,进行主数据集成,还不能出一点差错,这就要求所有进行数据迁移的人,注意力必须要高度集中。所以,整个团队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凌晨5点钟,很多人还在瞪大眼睛,盯着数据池看。

120959af7b8a71605.png

大数据平台,或者说BI系统上线,等于把东北制药所有业务数据翻了一遍。但是,经历过后,也是一场历练。“如今,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出去,都可以做数据运营官。”吴忠源骄傲地说道。
如此规模庞大的企业,2016年才上BI系统?并非如此。实际上,这是第二次实施BI,第一次的BI可以用失败来形容。

此前的BI根本没办法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第一,报表和图形的展示无法满足需求,数据没有形成数据池和数据仓库,导致数据处理的速度极慢,给领导呈现效果不好。每次领导在查阅报表时,界面反应都是等待搜索画圈圈的过程。第二,没有进行数据授权。没有权限划分,企业的隐私数据得不到保护,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第三,售后服务不到位,不能进行二次开发维护,知识转移比较复杂。

第二次实施BI,吴忠源有点"胆战心惊'。制药企业业务种类繁多,运营系统复杂,数据中心面临巨大挑战。主数据都没有,如何清洗?如何进行数据转化?给领导报上的数据做到可用、准确、高效、及时,这对于东北制药当时的情况来说,很难。但到最后,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上线了大数据平台。当时,没想到要做7个模块,后来随着数据平台的逐步拓展、深挖,否定了原来的计划,做了大数据池,把所有的数据全部扔进去,进行底层数据清洗,然后转化,把数据翻译过来。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原来,企业是各走各的系统;BI系统上线后,就可以进行主数据的管理。包括客户、人员、供应商等,80%的数据都在BI平台,企业可以随时做数据展示,还能对各个部门的关键指标进行预警。
6817959af7ba110ed2.png

东北制药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分了7个主题,包括:财务、营销、运营、人资、采购、研发、工程,全部数据都集成在统一的一个平台进行管理。现在,领导可以清晰地看到数据,比如,企业的销售收入是多少,高低库存的数据是怎样一种状态,都能及时、准确地推送,方便领导直接作出决策。以往医药行业只关注单模块,有的只对营销进行分析,或者只对生产分析。这次东北制药把7个模块都进行了整合,把核心业务做了大数据分析。做到数据找人,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把数据和绩效考核挂钩,每一条数据都和考核体系相关,报表可以做大量的定时、推送、跟踪。当数据出现异常的时候,领导也能及时掌握情况。

大数据再回头


从上线效果来看,东北制药的大数据平台做得非常成功。但是有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理解。既然要做大数据平台,为何不选择IBM、SAP这样的大平台。即便是必须要选择BI,也有很多产品可以选择,东北制药为何要选择帆软的BI来构建大数据平台?

吴忠源给出了四个理由。首先,帆软的工具相对简单、上手快。很多企业的IT人员的日常工作并不是围着一个系统转,需要运营很多系统,类似于SAP、IBM等重型产品,没几年功底玩不转。帆软提供的是一个能快速上手、能快速掌握的软件工具,让后续维护压力变小,不需要一直投入成本,项目上线之后的后期运维相对容易。第二,帆软更贴合国内企业需求,更接地气。国外产品更多考虑的是定标准,这是国外产品的特点,但在国内企业运营过程中,会有自定义需求。第三,帆软根植行业很多年,医药行业案例做了好多,更了解医药行业。第四,软件的跨平台、跨数据、易购性的抽取能力强。

东北制药的大数据之旅,用实践证明:他们不仅做好了大数据的准备,而且还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把BI当成大数据平台,虽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企业,但企业对于数据应用的现实状态,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数据不一定真的有多大,掌控好“小数据”,才是企业的当下,才能搏一个更大的未来。

发表于 2017-9-7 10:05:09
吴总很强势!
发表于 2017-9-8 11:13: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回帖数 1关注人数 3107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2017-9-8 11:13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