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上传宽度大于 1200px,高度大于 164px 的封面图片
    调整图片尺寸与位置
    滚轮可以放大缩小图片尺寸,按住图片拖动可调整位置,多余的会自动被裁剪掉
取消
哈喽鹏程(uid:805091)
职业资格认证:尚未取得认证
大数据技术体系梳理
“ 来一起认识下大数据的技术框架有哪些,它们分别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它们的内在逻辑和适用场景有哪些?OK,一起去探索下。”     01 —   生态架构   首先,看一下大数据技术体系的整体架构图。根据数据流转的方向,从下而上进行介绍。 在前面,我们了解到,大数据的数据存储是分布式的,而且能够接受任务调度,与传统的数据存储存在差异。所以离线方式处理的数据,需要通过ETL模块,导入到大数据的数据存储系统进行存储;其中Sqoop是常见的抽取结构化数据工具;而Flume和Logstach是用于抽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工具。 大数据的数据存储系统,最常见的就是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如果需要使用NoSQL数据库功能,HBase是基于HDFS实现的一个分布式NoSQL数据库。   存储起来的数据,使用大数据的通用计算引擎MapReduce或Spark进行计算,这些计算任务会由资源管理框架——Yarn进行调度。将任务分发到数据的存储位置——HDFS中。 但使用通用计算引擎MapReduce或Spark编写处理任务,需要使用特定的语法;这样一来,原有的特定领域的传统业务,进行迁移时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原有的数据仓库,使用SQL进行数据处理任务,但迁移到大数据平台之后,原来的SQL业务需要全部转换为MapReduce、Spark语法,迁移成本太大。其次,图计算、机器学习等其他领域,在MapReduce、Spark语法基础上,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且易用性很差。 于是在通用计算引擎之上,针对不同的领域,诞生了很多提升易用性的产品;以使得对存储在大数据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变得更加容易。 比如在Hadoop生态圈的Hive,它的作用就是将SQL转化成MapReduce任务,减少了数据仓库迁移成本,虽然它的SQL支持率只有60%左右,而且有特定的语法HQL(Hive SQL),但已经极大的简化了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过程。当然它现在也支持底层计算引擎转换为Spark,以便提升处理性能。 Hadoop生态圈的Pig的功能和Hive类似,但它是将MapReduce封装为自己的API,使用起来比原生的MapReduce更易用一些;在早期,使用的公司较多,现在基本已很少被使用。 Hadoop生态圈的Malhot是机器学习的一个框架,可以完成机器学习的任务,底层将任务转换为MapReduce,从而实现分布式运算。 除了Hadoop生态圈,Spark引擎也有自己的生态圈,其中Spark SQL和Hive功能类似,将SQL转换为Spark任务,提升结构化数据处理的易用性。MLlib提供机器学习的功能,GraphX完成图计算功能,Spark Streaming完成流计算任务。 在架构图中的数据分析层中,有一个产品比较特殊——ElasticSearch,它是用于大数据下的搜索与检索场景的产品。但它是独立运行的,将数据存储于本地磁盘,不依赖于HDFS;有自己的计算引擎,不依赖于MapReduce、Spark。所以,除了在大数据领域,其它很多场景中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02 —   大数据实时流处理 在大数据实时运算这里,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先通过实时ETL工具,如Flume、Logstash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结构化数据,一般会采用监控数据库预写日志的方式,通过CDC或者OGG等工具进行实时抽取。 实时抽取的数据,首先会进入到消息队列中,完成削弱峰值和解耦合的功能,之后便交于流处理引擎进行处理。常见的流处理引擎有Spark Streaming、Flink。 其中Spark Streaming是将实时处理任务转换为Spark这种离线批处理任务进行处理,它的原理就是将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数据,转换为离线批处理任务,只要时间间隔足够短,它就可以近似于实时处理。所以Spark Streaming的处理方式也被称为微批处理模式。 而Flink,它有自己的运算引擎,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时计算,而不需要转换为批处理任务。 数据经过处理之后,最终的结果会被存储到数据库集群中,企业常用的选型是HBase,因为它有一个较好的特性:高并发读,可以满足前端系统结果的实时查询。当然,Druid、Clickhouse也是常用的选型产品。    03 —   分布式协调 大数据的产品,都是分布式架构,以集群的形式部署和运算。于是,分布式集群的管理便成了一个问题,比如节点间的发现、主从的切换等。而Zookeeper,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存在的,它提供分布式协调服务。 Zookeeper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文件系统,加上消息通知机制,来完成分布式协调。 比如节点间的发现,当某个集群在第一次启动时,假设为Kafka,它会在Zookeeper上的文件系统中创建自己的目录——Kafka。 其中Kafka每个节点启动成功后,假设为Node01,会在Zookeeper上的Kafka目录中注册,即创建自己的节点文件——Node01,Zookeeper检测到Kafka目录创建了Node01,便会通知Kafka中的所有节点,Node01加入到集群中了。 而Node01超过一定时间没有向Zookeeper进行通信,Kafka目录下的Node01文件便会被删除,于是Zookeeper便又会通知所有Kafka节点,Node01节点被移除了。 在很多大数据产品中,都会依赖Zookeeper集群,用于实现分布式协调服务。   04 —   分布式任务调度 大数据分析任务,一般都会有多个产品协同完成,并且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比如,要完成对当天数据的处理,首先需要通过ETL组件,将数据抽取到HDFS中进行存储,之后再由Hive或Spark SQL将数据接入进行处理,处理完成之后,为了保证前端的查询效率,可能再通过ETL组件将结果表存储到其它数据库中。 其次,大数据任务的执行,如离线数据仓库,一般会选择定时执行;如凌晨零点,对昨天的数据统一进行抽取,并处理计算。 大数据的分布式任务调度组件Azkaban、Oozie就是来完成这些任务的,它们可以完成控制任务的执行顺序、定时执行等功能。 而Azkaban相对Oozie来说,它的功能相对丰富,Web界面也较为美观,在企业选型中比较常见。 看到这里,关于大数据技术体系,你懂了吗?记得关注,下期见! 编辑于 2021-9-17 15:54
数据仓库起因与架构
数据仓库诞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无非是从两个方面衍生出来的。即数据分析和数据积存。   1、数据分析:企业为了满足数据分析的需要,并且为了避免各个部门自己建立独立的数据抽取系统,导致不同部门在不同时间里从业务数据库中抽取的数据不一致,致使决策失误等问题,从而建立的统一的数据仓库来存放数据,为各个部门提供统一的数据,便于企业做数据分析、辅助决策。     2、数据积存:随着企业业务数据增多,业务数据库累积了大量数据,但时间较为久远的历史数据使用频率很低,且堆积在业务库中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于是希望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用来积存业务库中的历史数据,减轻业务库的负担。     所以数据仓库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历史数据的存储和分析计算。     因为这两个原因建立的企业数据仓库,在实现上一般会划分为贴源层、ODS层、数据明细层、数据汇总层、主题模型层5个层级。当然不同企业的架构会有不同的删减。     业务数据库定期通过ETL抽取到数据仓库中,会进入到贴源层,这一层的数据与业务库的数据保持一致,目的是存放业务库的历史数据。一般而言,一天会进行一次数据抽取,存放到贴源层中。贴源层的数据不允许修改,是只读的。但允许数据在ETL的时候(进入贴源层之前)加入一些字段,如更新时间、来源系统、更新类型等。(在保证数据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数据,便于管理)   这里说一下数据更新这个新加入的字段,数据在进入到贴源层时,更新类型这一个字段的值统一为INSERT,表明进入数据是直接新增进来的。如果数据更新后,这一这段的值会变为UPDATE,标志数据是更新后的。   但既然贴源层的数据不允许修改,那何来更新这一说呢?   之前说到,数据仓库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存储业务数据库的历史数据,帮助业务库减负。既然是减负,那么数据在进入到数仓后,业务库一定会删除相应的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虽然访问的频率不高,但业务中肯定会有查询甚至修改的操作,那这些操作在业务库找不到对应的数据,就会落到数据仓库的贴源层中。   但贴源层数据是只读的,不允许进行数据修改,于是ODS层就出现了,数据仓库中的ODS层的作用就是从贴源层中读取数据,然后进行处理,处理后看情况再放回到贴源层中。     ODS层不用来存储数据,它只是业务与数据仓库的一个接口,用来查询和操作数据仓库的数据。   那么业务中对于历史数据的查询,就可以直接落到ODS中,ODS查询后将结果返回,那业务如果对历史数据的修改也是在ODS中完成的,ODS从贴源层拿到数据,修改后再追加到贴源层中,那么之前数据的更新标志位INSERT,在ODS中将数据修改后,再追加到贴源层中,标志位就会变成UPDATE。   贴源层和ODS层完成了历史数据的存储,减少了业务数据库的数据积存。那还有一个问题待解决-----数据分析。     贴源层中的数据来自不同的业务库,而且可能每个省份都有一个业务数据库。那么这些数据抽取到贴源层之后可能是多张表(一个省份一张),于是需要对数据进行轻度汇总,将多张表进行汇总,然后存储到数据明细层中,完成对数据的初步整理。   数据明细层的数据是不能直接用来分析计算的,因为明细层的数据还是满足三范式的,所以在数据分析的时候性能会比较差,会涉及到大量表的join合并。需要根据分析计算的主题,对明细层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成大宽表后存储到数据汇总层中,为数据分析做准备。   数据汇总层中的数据已经脱离了三范式,完全满足分析计算的需要。于是数据分析任务会落到数据汇总层中进行计算,计算得到的结果会保存到主题模型层中。     主题模型层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据集市。因为数据仓库是为了数据分析而生的,数据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直接暴露给前端进行OLTP的查询、处理会对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数据仓库本身并不能满足业务的多种需求(并发查询、搜索检索)。   所以数据集市负责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存放,满足业务的不同需求,如果是要进行并发查询,那一般会进行预处理计算,并做成CUBE模型,然后存储到HBase中。如果要满足搜索检索业务,那会将结果数据存储到ES中。   数据集市是为业务而生的,提高了业务的查询效率,并满足业务的多种要求,且减轻了数仓的压力。   关于数仓的建设,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方案,层次的划分也略有不同。在实现上,也会采用多种不同数据库来共同完成数仓搭建。但数仓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理是相同的。   对数仓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我的免费课程《【入门精讲】数据仓库原理与实战》详细了解!
个人成就
内容被浏览2,512,837
加入社区3年137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