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在一家小型公司乙方公司做数据搬运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FineReport。有一次去客户那里做项目,本来用其他的BI产品,因为原来BI产品迭代周期长,所以公司在试用帆软的Report报表开发产品。
那时候市面上帆软开发和平台管理人员还是比较少的,于是我通过自学后懂了点皮毛便成了“稀缺人才”。可能当时确实因为懂的人,或者是说掌握的人比较少,所以承担着重大的项目任务,就这样不停的做报表,不停的交付项目。虽然一直在项目实践中不停的自我学习与提升,但是却从来没有正在的系统的学习过。
借助今年帆软举办的数据分析大赛拿了个优秀奖所获得的“比赛奖励”报了这次的班级,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次报班学习的目的很简单“查漏补缺”,但学着学着,却发现我这缺的也有点多了吧。所以,中途便开始认真对待起来。虽然,大部分知识对于自己来说属于旧知识,但是很多细节确实项目中没有接触过的。虽然,过程中的作业量和难度曾一度的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计划。但其中的很多知识,确实我在工作和项目过程中未能获取到的。
比如,层次坐标(动态格间运算)。平时都是通过各种SQL逻辑或者各种计算去实现项目的需求,但其实有很多现成的简便方法。这部分的知识点给我的感触是:其实很多时候你本可以花5分钟完成的事情,但你却花了1个小时。这也是,为啥即使你有了很丰富的开发经验,也要系统的学习的原因。
再比如,填报专题。以前对填报的理解,更多的可能觉得它只是做个线下数据的收集。但其实,它远不止于此功能。它有各种填报控件满足不同的数据类型需求,能搞查询、导入一体方便检查,还能做不同规则的导入,甚至还能做出一个简单的系统。(类似课程中的模拟考试系统)
当然,还有包括决策报表的一些细节操作,配色布局方面的知识,以及JS知识等对于我来说收获也挺大的。唯一的缺陷就是,在课程中没能学到和移动端相关的系统知识。不知道后面的课程当做能否把移动端模块的报表开发也加入课程当中去。
当然,报表开发只是第一步,这次课程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提效”。但学习BI班级的过程中,也让我知道了第二步的“分析”更为重要。当你觉得自己会有FineReport了,记得问一句自己,你真的“会”了吗?当你成为了一名资深报表开发工程师,记得问一句自己,你尝试过“分析”数据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