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洞见】Vol.13-上海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数字化管理官-王士昊

楼主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Q1:请专家老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是王士昊,来自上海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目前担任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官。我们公司是上汽和马勒的合资公司,因此我们在早期就引入了欧系系统,从2013年就开始进行系统化建设。然而,到了2016年,我们发现欧洲的管理方式在本地市场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甚至感觉有些落后于中国市场。于是,从2017年开始,我们决定开发本地化的工具,包括本地的PIM系统、QMS系统和MES系统,这些系统的筹备工作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我主要负责牵头本地的PIM系统,我们称之为IPTP平台。从2017年开始逐步推行,到2020年,我们已经推出了三个版本,成功实现了我们公司PLM在11个工厂的实施以及3个研发中心的协同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已经领先于马勒全球的数字化规划。

今年,我们开始推进数据的智能化。我把新数字化分为四个层级: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标准化的过程耗时较长,整个流程梳理就花了2到3年。随后是信息化,虽然建设速度不算慢,但也用了2到3年的时间完成。在数字化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如数据治理质量优化和数据集成,基本满足了日常业务的集成使用需求。我们还通过BI工具,如帆软的BI,形成了数字化的报表体现。因此,我们基本上将2022年定义为公司进入数字化的一年。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推广智能化领域的开发。

Q223年前后数据本地建设的差异是什么?

我认为,2023年整个行业都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因此,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显然是不足的。这也是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遇到的共同难题。我目前也在参与中国智能制造协会的相关工作,评估了众多工厂,今年几乎所有工厂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导致在投资方面变得谨慎。

不过,我认为今年也蕴含着一些机遇。由于没有新的工具引入,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发展企业自身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加强本地化、自我数字化的优化工作,提升数据集成和治理质量,完善数字化体系建设。今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不需要引入更多的新平台或系统来增加复杂性。相反,这是一个重新思考企业数字化建设的纯内部过程,我认为这是一个宝贵的缓冲期。因为数字化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作,难得有这样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

实际上,我在与各家公司讨论的过程中,也听到了很多企业正在往这个方向思考。在没有新工具引入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本地化的数字化能力、开发能力和策划能力,成为了今年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Q3:数字化工作该如何去考核或评估效果?

我认为,2023年和2024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数据质量的再优化上。过去,我们在开发数字化工具时,主要聚焦于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数据透明度。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数据质量。

当前,尽管疫情使得一些工作进展放缓,但相关的制度和体系并未减少,反而更加繁多。比如,汽车行业推出了TISAX准则,VDA也更新了一些条款。

同时,数据权限、数据安全等问题也备受关注,国家更是相继发布了信息安全法、个人信息安全法以及信息出境法。面对这些挑战,许多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并梳理现有的数据字段。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数字化管理部门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我观察到,有些企业可能过于追求功能的实现,却忽略了功能背后的管理提升目标。而管理的提升,离不开高质量、可信的数据作为支撑。否则,即使报表做得再漂亮,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一旦数据基础出现问题,整个体系都将坍塌。

因此,我认为这两年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数据质量的

地基建设上。这是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Q4:在做数据治理的时候有没有被领导层质疑,又该如何打消疑虑?

一开始提到数据治理,我们并没有觉得它有多难,以为只是打通数据,理清各系统中数据的关系。但实际上,在打通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理清数据的有效性,效率并不如我们预期的那么高。

我相信,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它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体系报告要求。但是,这些报告往往出自不同的部门,导致老板接收到不同的关键数据,这给领导决策带来了困扰。

当数据量不断增加,覆盖的功能和范围越来越广时,这种情况实际上会对管理决策产生严重的误导。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数据治理首先确保了管理层在做决策时所使用的数据的有效性。其次,数据治理还关乎数据效率。

现在很多企业都会使用OA系统,但在我们公司,OA不仅仅是审批流的主动脉,所有的系统都需要与OA对接。

在审批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需要跨系统、跨部门去查看信息,比如到ERP查看资金情况,到PIM查看项目信息和预算,甚至还需要到财务部门核实预算号的有效性。这样的流程效率非常低。

以我们为例,之前纸质审批需要四个半轴的时间才能拿到报销结果。但现在,通过PLM、ERP以及财务系统的连接,整个审批流程中的跨系统查询动作都不再需要,现在整个审批流程只需四天就能完成,这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

效率提升后,一些岗位的价值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他们可以更多地服务于部门发展,从事更有增值性的工作,而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日常的报告查询上。这实际上增加了所有职能的增值性。因此,我认为每家企业都应该深入思考数据治理的重要性。

 Q5:如何让业务部门可以深度使用数据?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为啥我们最终选择了帆软。

事实上,考虑到office 365在中国人办公领域的占比,同时微软的power BI在市场上占有率也相当高,我们一开始确实考虑过使用它。

然而,我们最终没有选择power BI,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的设计理念。power BI强调每个工程师都具备自我分析的能力,这无疑是它的优势所在,它将power BI定义为Excel和PPT的智能化报告生成工具,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功能。

但在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往往是听从管理层的决策。老板的话通常被视为金科玉律,需要确保决策得到贯彻执行。因此,我们选择帆软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更适合作为帮助管理层将管理要求有效传递给下属的工具。

我们评估过很多企业,发现能够熟练运用office的员工并不多,更不用说power BI了。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让管理层首先了解并整合所有数据,明确他们手头拥有的资源,然后再通过BI报告的方式,将这些要求传递给下属。

BI报告的最大特点在于数据透明化,同时支持多维度分析。在大数据环境下,Excel显然无法满足需求,这时就需要依赖专业的系统来完成。

使用系统后,我们需要一种直观的方式来展示数据,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几百万条信息。

因此,如何从各个维度抽取信息,生成管理层及中层管理层所需的内容,以及将这些内容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工程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将BI定义为决策辅助工具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推动力。此外,对于我们自身而言,通过BI工具提供的数据维度,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判断决策的正确性,发现数据间的差异,这对于数据治理和数据的长久保存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至于不被业务质疑或者让业务深度使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系统需要依赖数据的录入才能产生结果。

举个例子,当我们谈到MES时,首先支持的部门通常不会是生产部门。这是因为生产部门原本可以隐藏数据的地方现在全都暴露无遗。

确实,它的公式和所有内容都是公开的,大家都能认可。只要数据输入进去,结果就能立刻找出来。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制造业都关注的OEE。每家公司可能都会宣称自己的OEE做得很好,比如达到90%或80%以上。但实际上,通过MES得出的OEE结果是无法作假的。

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管理层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他们希望有人能将正确的结果传递下去,让大家都接受目前的数据。

换句话说,很多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现有的Excel报告、PPT报告的使用习惯和信任值转移到BI系统上。

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就像当初我们从使用信用卡转移到使用支付宝一样,花了多长时间才逐渐适应和接受呢?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沟通和优化,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得到广泛认可。

一旦人们接受了支付宝这样的信用等级,并对其数据安全和支付安全表示认可之后,现在在中国,你几乎看不到有人还在使用信用卡了,对吧?

所以,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环就是建立数据的信用值。

而在这个建立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老板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对后台数据基础的认可。只有这两方面都得到满足,我们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从而推动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Q6:数据资产入表近期很火,企业该如何响应?

首先,关于数据资产这个话题,浦东的数据交易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所交易的正是数据资产,这充分证明了数据本身具有极高的价值。

如今,无论是衣食住行,阿里还是腾讯都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当其他机构想要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时,他们就需要从这些数据巨头手中购买。在可共享的范围内,这些数据提供了共享机制和销售服务机制,进一步凸显了数据的高附加价值。

同时,数据也反映了企业内部的运营状况,是各个部门责任和管理能力的体现。当我们谈到将数据整合进系统时,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公司的所有部门。然而,现实情况是,没有哪个部门是愿意轻易接受这一改变的。但在执行过程中,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这个平台会逐步建立起来。因为信息化是基础,我们之前提到的四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就是信息化。

当所有用户都摒弃了线下的工作方式,转向线上时,数据就无处可藏,全部呈现在了线上。这时,我们面临的就是如何将数据转化为资产的过程,明确资产的责任人和价值。这与正常资产的评估方式是一致的。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资产的信用度。这涉及到老板对资产的认可程度,进而决定是否继续投入和发展。评估资产的好坏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数据的最终价值。

这些数据不仅用于企业内部,有些还服务于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对于建立企业的国标过程非常有帮助。通过梳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形成一套适用于整个中国行业发展的规则。这无疑会提升个人和企业的能力与价值,体现了数据潜在的资产价值。

 Q7:数据人才如何建设?

现在行业中写代码的人才并不缺乏。但管理和运用数据却是另一回事。

我们企业曾遭遇过低谷期,那时我发现,即使你负责管理数据,也可能感觉自己在公司中的价值并不明显,因为这份工作的价值往往是隐性的。

这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这个管理部门在公司内部的认可度如何?他们的工作责任是否得到承认?他们的权限是否得到认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员工感受到这种不确定性时,他们的压力会非常大。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并未得到公司的认可,这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留任意愿。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和闯劲,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能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地方,寻求更好的收入。

但除了这些,他们更追求的是被认可。毕竟,现在本科生的比例很高,甚至研究生的比例也在上升。知识性员工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并希望能得到及时的激励。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成就能否被及时看到和认可。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在培养人才时,应该更加注重这个方向。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报告和这种多维度分析工具的原因。因为通过这些工具,员工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是如何被大家看到的。

比如,就像我们今天一进来就看到的那个大屏幕,如果一个工程师看到那么多人在关注他的工作成果,他一定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在合理的收入和工作内容的前提下,他自然会更愿意为公司付出。

所以,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和认可员工,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留住人才。

分享扩散:

沙发
发表于 2024-7-24 17:33:38
很有共鸣,特别是Q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回帖数 1关注人数 1505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2024-7-24 17:33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