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老陈在和很多制造业的朋友聊过很多次关于“数字化转型”这个概念,今天给大家简单的做个总结。
不说虚的,整点知名央国企的数字化转型实际案例,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下载完整版国企数字化转型案例集↓↓↓
案例集目录
首先要和各位明确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先行条件,就是企业的格局。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需要拥有先行意识,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理解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关系着整个企业未来数字化转型的走向。
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数字化转型,都是从企业高层及管理层推动出来的,这种转型意识往往是收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市场竞争激烈、数字技术的冲击等行业动态+内部降本增效的需要,往往会要求企业高层对战略、方向等做好“掌舵”。
麦肯锡报告称:70% 的数字化转型因员工抵制而失败,只有高层有这种数字化转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企业上下全员达成共识。
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引入系统这么简单,必然伴随着业务流程甚至组织架构的调整。业务和架构的调整可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对“人”的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人会认为,是数字化人才的缺失导致了数字化转型发展缓慢,所以在企业缺乏相关的人才资源,或者在培训方面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的执行困难,最后成了一句口号。目前很多业务人员都在主动学习数字化的相关知识,未来,既懂业务又懂数据的人才将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明白企业目前处于哪个阶段,适合什么样的工具,是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又一绊脚石。没有规划、没有路径,看见别人有就想要,有一个模糊的需求,那最终也就是画个瓢。
图便宜买个系统,一年后发现不好用、财务部门喜欢、管理部门用不了、人家投了钱就跟着投......不止一家企业给我吐槽过这些现象,总结起来就是一句:没用到合适的工具!
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就一劳永逸了吗?大错特错!企业在发展,相对的阶段也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那都是学问。
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阶段:起步——加速——起飞
只有有限的信息化系统投入业务,将薄弱的信息化环节支撑起来,打好地基,保证能够有一个好的基础,这个阶段可以使用一些报表工具、OA、ERP、CRM、SRM、PLM等。当然,用云端产品和低代码开发的相对比较灵活和轻量的应用,也需要注意从长远角度考虑,工具后续能否支持下一步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标准。
业务技术管控系统、留存好数据信息,这是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打好底层建设,将基础业务的数据收集完成,方便未来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数据价值化。
加速阶段是重中之重,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企业来说,在不断推动数字化的同时,需要侧重数字治理和数字人才,为下一步的数据价值化打造坚挺的砖墙。
企业在这个阶段已经普遍有了相应的业务系统支撑,各个关键任务也实现了系统化。但是由于早期系统建设规划的局限性,各个业务板块的需求没有形成关联和统一,容易出现数据孤岛和系统壁垒的问题,需要通过数字治理等手段保证系统打通融合。重点在于建设统一的地城数据平台,同时需要使用更高级别的工具来应对企业越来越多的数据需求,快速挖掘数据背后的问题和意义,为企业业务问题溯源改善、分析决策提供完整的支持。
除了基础的业务打通外,加速对人员的技术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将只有业务和技术接触的数字化推广到企业全员,提升全员的数字化能力,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课程培训介入,培养懂技术懂业务懂趋势的战略性人才。前段时间我看到帆软已经有针对企业开设的数字人才服务了,相信未来这部分也会越来越完善,有更多的数字人才被填补到相应的岗位上去。
这一阶段可以应用一些报表工具和商业智能BI工具,打通数据孤岛,逐步体现数字化的价值。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重点需要思考数据价值的输出。这类企业 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数据系统基础和条件,人员也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此时针对内部,再也无需强调数据的价值,业务人员也会使用工具来处理灵活的需求。这个阶段的企业已经将数据融入了核心业务,将数据也纳入了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的价值会重新反哺生产、供应等核心业务,此时由数据链接成的集成生态将决定企业的未来能飞多高。
这一阶段数字技术已经与业务融为一体,产生的价值对企业整体决策、业务、商业模式等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