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指标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楼主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怎么建立体系

文章开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份《金融行业数字化全流程资料包》,里面涵盖了数据化建设通识课/思维提升课/解决方案白皮书/成功案例册....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全文链接即可领取

首先来介绍如何构建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设计框架已较为成熟,主要来源于企业战略自上而下的演绎,以及一线业务实操自下而上的归纳。基于这种设计方法,再加上底层应用和管理体系的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经营分析的指标库。

整体的目标制定是基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如十四五战略规划、数字化转型规划等,分析战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梳理指示实现价值的可测量数据,进而形成一级指标,或称北极星指标。

有自上而下演绎得到的指标,为什么还要做自下而上的归纳呢?因为演绎过程中,可能为了追踪新的战略目标,而设置一些新指标,这些指标对一线业务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还需要收集一线常用的指标并将其体系化,进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个方向相结合,形成最终的指标库。

自上而下的演绎包括制定北极星指标、建立价值树和价值驱动因素优先级,逐步拆解形成指标。例如,提升客户活跃和留存的北极星指标,可以拆成增加客户留存、提升产品销售能力和提升审批效率等二级指标,再向下可以拆成增加客户留存、提升客户粘性、提升客户忠诚度、促进交易量等子指标。

这种自上而下演绎的方法论和传统指标体系建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传统指标体系通常是拆解到维度,而这里则注重指标上下级之间的关联。在大指标出现异常的时候,会对其下的子指标进行分析,寻找原因,而不是单纯的只看大指标的维度。

自下而上的归纳,通过指标的收集、解析、整合和归类,形成指标库。

最终形成一个多维、多层级、全场景覆盖的指标树。比如提升渠道能力,可能涉及很多指标,我们把各个渠道的,比如网银的、客户经理产能的指标都细分出来,归纳到体系中,形成一个结合业务维度和技术维度的全场景的指标体系框架。

具体的指标盘点主要包括七大步骤,即通过调研访谈梳理业务条线、场景,以及业务流程和过程,覆盖所有业务条线和场景、流程,形成原子指标,进而形成衍生指标。

最终形成一个图谱,涵盖所有的环节,可以看到每个环节中有多少指标。如果某个环节没有指标,就说明存在遗漏,需要针对性地去补充指标;而如果某个环节指标偏多,则可能是 KPI 导向或者存在重复指标。这样梳理出的图谱就会比较完整,并且是基于统一价值链的。

指标定义,应包括业务属性、技术属性和管理属性,特别是属主部门非常关键,需要明确由哪个部门对该指标的定义负责,当指标数值出现偏差时谁负责修正,指标管理中的很多痛点都是源于属主部门没有定义清楚。

指标体系建好之后,还要管理好。首先,需求收集流程要明确,即需求谁来提、谁来处理。指标的拆分创建流程,也要定义好各部门的职责。接下来,指标的审批、发布,后期的监控和失效归档,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譬如,某股份制银行的数据资产平台中存在 6-7 个 AUM 指标,无法明确该用哪个,所以只好再增加一个,如此下去就可能导致指标的无限增长,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对指标的使用进行监控、分析和管理。

怎么建底层

指标来自于数仓,接下来看一下底层数仓是如何搭建的。

数仓的标准结构包括 ODS 层、DWD 层、DWS 层、ADS 层。目前很多企业在使用BI 等数据应用的时候,数据直接由 ODS 对接到数据应用,缺少了中间各层的数据加工。应用层直接读取原始数据,由于明细数据量很大,会导致应用层很慢,不同的分析师从 ODS 从头按自己的理解加工,也会带来指标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因此企业一定要建数仓、建集市,一层一层地建设,最后通过 ADS 层来服务各类数据应用。

DWD 层主要做清洗和落标的工作,对于垃圾数据、脏数据、空数据、不符合码值的数据会统一在这层做清洗,统一标准。同时在该层做一些维度退化,把表适度做宽。最后是做数据脱敏的工作。

DWS 层,即汇总层,将数据汇总成服务于某一主题的宽表,不面向特定应用。

汇总层的表需要满足通用性,原则上不跨主题域,并且要标明统计周期,因为不同域的时效性不一样,还要避免将不同层级的数据放在一起。

如果直接从底层数据取数,那么指标的逻辑会写在 SQL 中。例如授信余额这一指标,业务含义是在授信额度上减掉已用额度所剩下的额度,如果没有提前在汇总层中把授信余额计算好,每个人对指标含义的理解可能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系统算出来的授信余额不一样,可能带来超额授信等风险。出现指标差异,要去查底层逻辑也会非常耗时耗力。如果把授信余额口径提前在汇总层加工好,在做指标时只需要筛选客户类型,然后选中授信余额,就可以出指标,这样业务部门就有了自己分析指标的基础,因此数仓的良好构建非常必要。

怎么用指标

构建好底层数仓和指标体系后,接下来看一下如何应用指标。

BI 分析是指标应用的主要场景,主要包括 4 种类型:

  • 第一种是统计型,即基于现在的数据做统计分析,了解现在的数据呈现怎样的特征,这是大多数客户使用 BI 的场景。
  • 第二种是归因型,即了解为什么数据会呈现某种统计结果,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可以通过指标的维度分布查看,也可以通过下钻查看关联指标和子指标的情况。
  • 第三种是预测型,即根据现有的数据去预测未来的趋势。现在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一个项目来做,例如预测下个周期的不良率,或某个客户的投诉概率,在风险领域的建模,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很少能通过 BI 直接完成这个建模和预测的过程。当然目前有拖拉拽式的自助式建模分析平台,这是另一条技术路线。
  • 第四种是决策型,现在能做到这一步的非常少,或者说这不是 BI 的定位。决策型是指当发现某业务的趋势后,直接通过接口把需要修正的业务通过 API 发送给业务系统进行修正,例如改一个开关功能、改限额、改属性等,整体上是把 BI 的边界做得很大,这是不是 BI 的职责目前还没有定论。但这确实是指标分析的终极目标,即能够完成从分析、归因到改进的闭环,并且能够监控改进后的结果。

目前绝大多数 BI 都属于统计型,包括报表和大屏一类的可视化应用。

统计型 BI 可以为你展示数据是什么样的,但不能告诉你为什么。基于这一问题,FineBI 提供了数据解释的功能,可以初步完成归因和下钻。

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到 2016 年利润突然上涨很多,一般在传统 BI 中需要把该指标提出来,再去数仓中做分析。FineBI 的数据解释功能,可以自动将利润指标所涉及的维度全查出来,这样就可以看到哪个维度占比最大,比如 A 产品的利润占 88%,是主要的贡献者,可以继续下钻查看 A 产品在不同地区的销量,又发现华北的 A 产品销量贡献最大。这样就得到了初步的归因,但这还是基于维度的,有时维度差异不大,再往下钻维度差异也不大,就说明可能不是这些维度的影响,可能是底层其他子指标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归因分析。

另外,利用大模型的能力,还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给到一些原因的提示,如果输入的内容其他人已经输入过,或者在库里能够匹配到这些度量或者维度,系统会做一些提示,也可以帮助引导分析思路。分析出来后,产品会把整个的意图和分析过程展示出来,由用户确认分析路径是不是有问题,用户也可以在上面直接去改维度和分析的度量。这就是目前 FineBI 在尝试的问答 BI 产品。

在完成初步的分析以后,还可以进行深度归因,这是基于指标体系构建时不同指标之间上下级的关系。

例如信用卡的透支余额指标,可能受卡数量和户均余额影响。指标体系构建时,将北极星指标拆解到两个子指标,还可以继续下拆,比如卡数量可能受申请总量和通过率影响,申请总量又可以看不同的渠道,到底是线上还是线下渠道的申请总量变动比较多。

类似的拆分逻辑是基于业务知识的沉淀,通过大模型以及问答 BI,学习业务人员的分析思路,最终体现在产品中,给出一些提示和建议。

比如在问答时自动弹出一些推荐,提示是否要看一些关联指标。这是 AI 在指标管理和 BI 领域中的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

预测型 BI 相对比较困难,目前大多是通过项目来实现。通常会涉及一些逻辑回归等模型,需要对大量的历史数据做处理,之后形成对未来的洞察。例如预测投诉,客户多次访问页面并在与客服通话中多次表达不满,这些都是客户投诉的前期表现,有了这样的数据积累后,就可以预测客户在哪些日期存在较大概率会投诉。如果通过 BI 或指标来分析比较困难,首先这其中涉及非常多的非结构化数据以及非数值数据,需要进行 WOE 或 onehot 变换,其次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Y 变量,很难判断,需要非常多的数据积累、反复的调参以及业务人员的经验,因此通常通过项目来实现。

基于归因分析发现了问题根因,然后通过 API 或者在跳转业务平台的直接操作,完成问题发现、归因到解决的闭环。例如前面的例子,卡量下降 8%,经过分析发现线上申请总量下降了 9%,那么就要定位到线上渠道去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督办下去,这就涉及到经营管理的一些思路,即把问题转给经办人,或者是客户经理,或是渠道管理来解决。

有一些指标可以看到增长,但是否带来了真正的提升?例如信用卡的通过率提升了,是不是带来了激活率的提升。如果通过了很多的信用卡,但是客户激活并不多,那卡产品的设计可能有问题,或者激活流程太复杂。

又比如,笔均交易额突然出现大幅下跌,笔均交易额通常是受交易渠道限额影响,接下来去分析渠道的限额,如果发现确实是交易限额有变化,就可以去修改限额设置,直接在 BI 里面完成接口修改。这就是将来指标管理和 BI 产品的一个可能的方向,即完成统计、归因、预测、决策的闭环,在 BI 中直接解决问题,这样使数据分析的价值更加显性化。

指标体系都存储在指标库中,可以由专门的指标管理系统来存储,不过不必纠结于工具,比如我们团队的指标库就是基于飞书在线文档实现的,包括业务架构、指标清单、管理要素、指标模型、维度清单等,还包括常用指标展示的驾驶舱和数据应用场景等。例如前面举例的信用卡余额指标,拆解为数量和余额,以及进一步拆分成申请总量和通过率,这些都可以通过父子指标的层级配置实现。北极星指标的拆解关系都配在指标库中,业务人员想要分析时,只要在指标库里面查一下这个指标的下级指标都有哪些、怎样使用,还可以叠加不同的维度,就可以完成指标的下钻和归因分析。

所有的产品的最终目标是让业务人员可以直接使用。然而目前在金融机构,BI 的推广和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年龄比较大业务人员不会使用或者说抗拒使用,还有些人认为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做,数据分析的职责不清。

针对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组织架构上,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分析团队帮业务部门分析,而且数据分析团队最好内置在业务部门,每个业务团队有 1-2 个数据分析岗,这些人员由业务部门考核,逐步的让业务条线感受到数据的作用,以及数据分析上手不难,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数据项目的最大风险就是建完了以后没人用,因为数据项目与业务系统不同,通常是非刚需项目,不是雪中送炭,只是锦上添花,即没有这一套产品,业务也能生存下去。所以在做数据类项目时,经常是建完以后业务部门觉得学习或迁移成本太高,没必要用,业务部门还是习惯在原有的逻辑中去完成。甚至有一些业务人员认为数字化对其自身是一种威胁,原来所有的业务经验和知识,包括客户都在脑子里,如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固化到系统中,那个人的价值在哪?因此要让业务人员充分参与,意识到产品能够减轻工作量而不是增加工作量,需要长期的宣导、培训、竞赛,把企业的数据文化建立起来,这是最核心的工作。

通常的培训都是产品上线后介绍产品操作方法,做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起作用。现在帆软有专门的团队通过一套方法论来引导客户,而不是单纯的讲产品功能。整体包括数据人才诊断、培养和评估三个环节:先看整个组织架构有没有问题,包括人才体系建设、职能岗位职责分布;然后去做培训,有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点对点、批量等多种方式;之后去做评估,包括 FCA 和 FCP 认证。

我们合作的客户中,例如华夏银行,就把指标派到了分行,要求每个分行都有一些工程师能够参与分析,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加强业务的积极性。在东亚银行,也做了很多培训和大赛,包括请领导站台、内部宣发、外部宣发等,使整个产品的使用比例有了大幅提升。当习惯用数据做决策后,这套系统就会成为业务人员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Q&A

Q1:数仓建设有从 ODS 到 DWD、DWS、ADS 这样的成熟理论,为什么企业明知道还是直接从 ODS 到应用层呢?

A1:不是所有人的认知都一样,有的认为建设一套仓库只是方便科技人员管理数据,并不是给业务用的,就导致科技人员建仓时,按照科技的思路去做主题划分和数据汇总,而没有考虑业务,所以在汇总时只把科技认为常用的指标释放出来,业务人员缺少的指标只能自己去 ODS 层取。因此 ODS 层和 DWD 层是可以自下而上地建的,但上面的 ADS 和 DWS 层一定要从业务需求出发来建,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有用的汇总层。本质上还是部门墙的问题,导致整个过程没有很好的协同。

Q2:BI 能够穿透到哪个层级,是报表层还是业务系统的单据?

A2:业务系统的原始数据在数据架构最下层,原样导入 ODS,再一步步往上加工,如果在 BI 上发现一个指标有问题,可以首先横向穿透,看到整个的指标有哪些维度有问题,进入维度中去穿透,或者按照子指标去穿透,但是基本都还是在应用层或者汇总层。如果要看明细的原始数据,可以定位出某一批客户或者流水号,然后把主键提出来,去原始系统里查,但是基本不会到穿透到 ODS 层,因为应用层一般不会直接对接到 ODS 层,最多是对接到汇总层。

Q3:业务指标的变化,根因分析可以定位到具体的某些客群的影响吗?如何实现?

A3:对客群的话,基本上是客户维度,例如有个人客户维度、公司客户维度,客群是人为定义的标签,把个人客户维度又拆成很多客群,例如 A 客群、B 客群,然后在这个维度上做维度表,不断和宽表去加工,最后形成一些基于客群的指标。所以当一个指标出现异常时,例如授信余额指标出现异常,就去看客群 A、客群 B 的授信余额指标波动。如果发现客群 A 的授信余额是上升的、客群 B 的是下降的,就可以判断是客群 B 出问题。当然具体依赖于客群的标签打的是不是准确、指标和维度的关联是不是准确等。

Q4:请问怎么区分数据解释和指标下钻?可以以 FineBI 的功能为例吗?

A4:数据解释是基于维度的,在宽表中可能是一个度量,把这个度量的所有维度算一遍,然后去看贡献值。归因中的下钻,是业务逻辑的一个体现,在数据解释里面没法去解释,因为指标都不在同一个表里,所以可以:

(1)有业务经验,配在大屏看板的下钻逻辑里面;

(2)做一个指标库,让业务人员有地方可以查询,例如上面提到的基于飞书文档搭建的指标库,项目交付、现场咨询、给到客户都可以用,在查指标时,就能知道它有哪些子指标可以下钻,通过一些下钻的配置或者指标库查询,让业务人员知道这几个指标是父子相关的。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分享嘉宾

INTRODUCTION
图片

张鲲

图片

帆软软件有限公司

图片

咨询总监

拥有 15 年以上银行及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曾参与民营银行筹建,头部咨询公司特聘专家,专注于金融行业大数据架构及应用,包括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风险控制和反欺诈,对于银行业数据应用、管理和治理有深刻见解。

分享扩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回帖数 1关注人数 1969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2024-7-9 09:46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