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上传宽度大于 1200px,高度大于 164px 的封面图片
    调整图片尺寸与位置
    滚轮可以放大缩小图片尺寸,按住图片拖动可调整位置,多余的会自动被裁剪掉
取消
qinqinbaobei(uid:99286)
职业资格认证:FCA-FineReport | FCA-FineBI | FCA-简道云 | FCA-业务分析理论
【2024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基于简道云的全链路信息系统创新与业务协同优化实践
基于简道云的全链路信息系统创新与业务协同优化实践 企业简介       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德车桥”)成立于2003年,由潍柴动力与陕汽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公司始终以客户满意为宗旨,致力成为国际一流全系列轮式车辆车桥系统提供商。       汉德车桥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西安、宝鸡、株洲、铜川布局四大生产基地,具备年产各类桥总成150万根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超130亿元。下辖汉德车桥(株洲)齿轮有限公司、陕西金鼎铸造有限公司2家全资子公司,共有员工5200余名。       产品主要涵盖全系列卡车桥、客车桥、非公路车桥、电驱桥四大系列。全面覆盖2t以上轻中重型卡车,6m以上客车,12t~3600t轮式起重机,40t~160t宽体矿用车,180马力以上农业装备,全系轮式挖掘机、装载机和全领域电驱桥。在可靠性、轻量化、高效率、长换油、免维护、低噪音、智能化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汉德车桥拥有国家级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把握车桥技术前沿,电驱桥、智能网联车桥技术全面引领行业发展。2007年实现了中国汽车总成技术的首例出口,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实现由产品出口向技术出口的突破;公司拥有400项车桥专利技术,凭借驱动桥总成核心技术在《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车桥企业。      汉德车桥按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开展应用集成创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工作,打造车桥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获评国家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汉德车桥以全球化视野打造高端产品,销量连续八年位列行业前列。遍布全球的68个中心库,493个全系特约服务站,253个卡车特约服务站,56个矿区的宽体车特约服务站和9个客车特约服务站,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汉德车桥将持续创新,追求卓越,以“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可靠、高效的车桥产品,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为使命,打造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 1. 业务需求/挑战(面临的挑战/痛点/问题,或由此带来的应用需求)       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经过近20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目前已经拥有PDM(产品数据管理)、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ERP(企业资源规划)、SCM(供应链管理)、EAM(企业资产管理)、HR(人力资源管理)、MES(制造执行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在内的超过40套信息化系统,这些系统的广泛应用深入到了公司的生产调度、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质量控制、供应链协同、产品研发、财务管理等多个关键业务领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与决策精准度。然而,在面对一些特定的、较为零散且需求多变的业务环节,以及部分尚缺乏系统支撑的领域,如信息化工单数据的管理、小型业务单元的日常运营、市场瞬息万变下的快速响应机制等,目前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人工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这一现状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还可能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保证,影响了管理决策的效率与质量。加之此类需求往往因规模较小、效益不显着或需求变化频繁,使得定制开发新的信息系统显得成本高昂且周期较长,难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各业务域简道云覆盖分布       因此,探索灵活高效的轻量化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或是通过集成现有平台的功能模块以覆盖这些“缝隙”区域,成为提升公司全面信息化水平、实现业务管理无死角的关键。公司规模扩张与管理标准的不断升级,促使微管理需求在信息化、人力、财务、费用报销等方面日益增长,呼唤更为细腻的处理手段。当前,依靠传统开发速度难以跟上激增的个性化需求,亟需一个可即时配置、支持移动同步的平台,以迅速响应当前紧迫的管理挑战。 2. 解决方案        针对公司多元化的业务需求,经过全面评估,我们选定简道云零代码平台作为破解之道的核心引擎。初期,我们巧妙融合企业微信,实现员工数据无缝对接与应用的便捷推送,为平台的广泛部署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战略执行层面,我们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我们围绕集团组织架构优化布局,赋予各子公司应用自建权限,鼓励自主管理,同时,总部聚焦设计跨组织流程,利用简道云平台强化集中管控与满足子公司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微妙平衡,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初步框架。       第二阶段,随着信息化团队对平台的熟练掌握,我们转向多部门赋能,引导业务一线直接参与流程搭建,这一策略极大地加速了应用的实施进程,同时在实战中培养出一批具备数字技能的骨干人才,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内部数字化转型的基石。        第三阶段,我们着眼于外部生态的融合,借助简道云的开放互联能力,搭建跨越企业边界的流程应用,确保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及合作伙伴间自由流动,深化多方协同作业,从而实现业务生态的整体效能跃升。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规划与实施,我们不仅有效应对了当前的管理挑战,更为企业的长远发展铺设了一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快车道。                                                                 简道云应用全景图 3. 典型应用场景 3.1 场景一:IT运维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部) 发现问题:随着公司IT业务的快速增长,IT系统的复杂性和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运维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问题响应慢、资源分配不均、工单处理质量难分析统计等问题。迫切需要一套能够快速统计并管理日常运维任务、快速准确分析运维质量和过程、高效协调资源的IT运维管理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确保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 解决方案:经过业务沟通分析,我们选择了简道云零代码平台作为构建IT运维管理系统的基石,主要基于其灵活性高、部署快速、易于定制的特点。具体实施步骤包括: 1.流程自动化:利用简道云的流程设计工具,我们自定义了一系列自动化工作流,涵盖故障报修、变更请求、资源审批等多个环节,显著缩短了处理时间,减少了人为错误。 2.实时监控与报警:集成第三方监控工具,通过简道云的API接口实现数据对接,实时抓取系统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通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响应。 3.知识库与自助服务:建立IT知识库,收录常见问题解答与操作指南,提供员工自助服务平台,减轻运维团队负担,提升员工满意度。 4.资源与资产管理:通过简道云管理软硬件资源,跟踪资产生命周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5.大屏看板可视化分析:通过大屏幕实时展示工单的总体数量、分类、状态(如待处理、处理中、已解决)等关键指标,使管理人员一目了然地掌握当前运维工作的全貌,全面提升工单处理速度和用户的满意度。                                                       IT运维平台功能一览图                                                        IT运维平台记录明细                                                         IT运维平台可视化大屏 成效:采用高效软件开发实施策略,加速系统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节约实施成本50万;平均每年收集单据9821条,自动化流程和快速响应机制使故障平均解决时间(MTTR)降低50%,大幅提高了运维效率。资源优化配置与自助服务平台有效减少了人力投入,年度运维成本节省约15%;通过实时监控与预警,有效预防5%潜在的系统故障,业务中断风险显著降低,客户满意度和内部用户满意度提升30%。系统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掌握了低代码开发技能,促进了团队技术转型,增强了自我迭代与优化系统的能力。 3.2 场景二:设备资格认证管理(设备管理部) 发现问题:公司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业务的扩张,对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纸质考试与人工资质管理方式存在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难以追溯等问题,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个集在线考试、资质认证、续期提醒及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标准化、系统化的方式确保每位操作员都符合岗位要求,保障生产安全。 解决方案:利用简道云平台的灵活性和强大的表单、流程管理能力,我们定制开发了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考试认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在线题库与考试系统:构建包含理论知识与实操模拟的题库,支持随机抽题生成试卷,实现在线考试,自动评分与结果反馈。 2.资质认证与管理:根据考试成绩自动审核操作员资质,生成电子证书,同时记录资质有效期,到期自动提醒续考或重新认证。 3.培训与学习管理:提供在线学习资料,记录学习进度,与考试系统联动,确保操作员持续学习,提升技能水平。 4.数据分析与报表:自动生成考试成绩、资质状态等多维度分析报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设备资格认证功能一览图                                                                     试卷信息维护                                                         设备资格考试信息登记明细                                                            多能工认证分析展示看板                                                 生产单位精益人才管理信息化大屏   成效:数字化管理系统精简考试与资质认证流程,降低管理成本20%,提升工作效率30%。持续为公司培育各类专业人才230名,减少因误操作引起的设备损失82万元/年及人力调整成本2人/年。在线学习与考核机制精简了取证流程,提升安全与生产效率15%。自动资质追踪消除证书过期操作违规风险,确保上岗的合规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培训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精细化。系统不仅突破传统管理局限,还在安全提升、资源优化、合规保障及企业文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奠定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3.3 场景三:简道云赋能的跨企业旧件回运数字化平台建设(售后服务部) 发现问题:在后市场领域,旧件的回运环节通常外包给第三方承运商,这一过程中信息沟通主要依靠传统的电话和微信交流,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缺乏透明度,使得回运进度和详情难以实时掌握。具体来说,回运的详细记录依赖承运方线下手动登记,这不仅增加了错误发生的几率,也导致无法直接核查数据的准确性,大大提升了管理的复杂度和挑战。因此,实现对回运流程的精细监控和高效管控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业务痛点,以期达到提升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供应链整体响应速度的目的。 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简道云的零代码开发及互联组织功能,我们联合业务单位设计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深入业务梳理:首先,详细了解业务需求,进行业务流程梳理,明确各环节需求。 2.流程数字化构建:运用简道云的流程表单与字段显隐规则,实现流程的智能化与自定义,增强流程适应性。 3扩展协作边界:借助简道云的互联组织功能,将外部合作企业纳入统一管理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4.即时通讯集成:结合企业微信,设置流程进展微信公众号消息推送,确保内外部人员能实时接收任务提醒,无缝衔接工作流程。 5.精细流程设计:整个流程精细划分为六大阶段: 登记:内部完成旧件回运基本信息登记。 运费预估:外部企业在线预估并提交运费。 费用审核:内部财务审核预估费用。 运输承接:线下安排运输事宜,信息同步至系统。 运费确认:外部企业确认实际运费。 到货确认:收货方确认旧件到货,完成闭环      此方案不仅加强了内外部协同作业能力,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显著提升了旧件回运管理的透明度与效率,实现了从登记到结算的全流程精细管理。                                                             旧件回运业务审批流程 成效: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减少人工介入,使旧件登记到到货确认的总处理时间缩短了至少30%,加速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周期。通过精准的运费预估与审核流程,以及智能化的运输调度,年度物流成本节省估算可达10%,累计节省金额预计70万元/年。线上实时录入与核对机制,数据错误率降低至不到1%,相比之前的手动记录方式,大幅提升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依据的准确性。内外部企业通过系统无缝协作,沟通效率提升40%,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延误和误解,提升了供应链响应速度。通过系统化管理,实现了对回运过程的全程跟踪与数据分析,库存周转率提高20%,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3.4 场景四:第三方(劳务外包)人员管理应用(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部) 发现问题:公司在第三方(劳务外包)人员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撑,面临着外包人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第三方验证的高效性、数据安全隔离及自动化管理集成等核心需求。目前急需解决以下问题:信息管理碎片化导致查找不便与效率低下;第三方劳务人员更换频繁,信息收集困难;考勤和绩效依靠手工记录,易出错且透明度低;沟通协作机制不畅,阻碍任务分配与进度监控;厂内各种用户权限与人员相关,存在信息安全、信息混乱等风险。 解决方案:经过与人力资源管理部的沟通和确认,我们借助简道云平台,采用了以下实施方案和步骤,高效解决了第三方人员管理难题: 1.自助信息录入:利用简道云的外链发布功能,员工通过微信扫码自主填写个人信息,确保数据源头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第三方核实流程:采用企业互联功能,第三方公司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接入,便捷完成对员工信息的核对确认,增强协作效率与信息一致性。 3.数据权限管理:通过表单发布数据权限设定,实现不同公司间数据的有效隔离,确保信息安全,同时允许本企业管理人员全面查看所有人员信息,便于集中管理和决策。 4.数据集成与自动化:结合数据推送技术与Fine BI分析工具,将收集到的人员信息实时推送到本地数据库,并与公司卡务系统集成,实现员工门禁权限、访问控制等的自动化配置。                                                            第三方人员入厂登记表                                                           简道云与BI系统数据集成 成效:此场景的搭建不仅优化了员工信息管理流程,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还强化了数据安全与权限控制,通过与卡务系统的集成,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升级,为公司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了管理效率与决策质量的双重飞跃。总体来说收益如下: 1.提升了数据准确性与更新速度:员工自助填写减少中间环节,信息准确度提升90%,更新时间缩短至即时。 2.增强了协作效率与透明度:第三方实时核验机制,缩短了信息确认周期,提升了20%的协作效率,同时增强了流程透明度。 3.强化了数据安全与权限管理:明确的数据权限划分,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隔离,降低了数据泄露风险。 4.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系统集成与自动化处理显著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为错误,门禁权限管理效率提升50%,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 5.决策支持能力提升:集成的BI分析工具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视图与洞察,支持更精准的人员配置与资源规划,助力决策科学化。 4 总结与展望        通过4年简道云零代码平台的使用,公司完成IT运维、设备资格管理、人力外包及旧件回运监控等各类应用20余项的实施和应用,成功将零星业务的IT覆盖度提升了10%,为公司节约各项从成本300余万元,节省各部门数据整理时长8个小时/周。这些应用的使用不仅提升了公司内部运营的智能化水平,还通过集成数据分析与合规性管理,强化了决策支持和风险控制。未来,我们将深化数据智能应用,加强系统间集成与业务流程创新,构建开放的客户合作平台,持续推动制造业向智慧、高效、绿色转型,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动能。简道云平台的应用,标志着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上的重大进展,展现了我们拥抱技术变革、引领行业升级的决心与行动。
【2024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数驭未来,智驱发展:汉德车桥以数据人才培养驱动创新飞跃
数驭未来,智驱发展:汉德车桥以数据人才培养驱动创新飞跃 企业简介      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德车桥”)成立于2003年,由潍柴动力与陕汽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公司始终以客户满意为宗旨,致力成为国际一流全系列轮式车辆车桥系统提供商。      汉德车桥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西安、宝鸡、株洲、铜川布局四大生产基地,具备年产各类桥总成150万根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超130亿元。下辖汉德车桥(株洲)齿轮有限公司、陕西金鼎铸造有限公司2家全资子公司,共有员工5200余名。     产品主要涵盖全系列卡车桥、客车桥、非公路车桥、电驱桥四大系列。全面覆盖2t以上轻中重型卡车,6m以上客车,12t~3600t轮式起重机,40t~160t宽体矿用车,180马力以上农业装备,全系轮式挖掘机、装载机和全领域电驱桥。在可靠性、轻量化、高效率、长换油、免维护、低噪音、智能化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汉德车桥拥有国家级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把握车桥技术前沿,电驱桥、智能网联车桥技术全面引领行业发展。2007年实现了中国汽车总成技术的首例出口,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实现由产品出口向技术出口的突破;公司拥有400项车桥专利技术,凭借驱动桥总成核心技术在《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车桥企业。 汉德车桥按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开展应用集成创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工作,打造车桥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获评国家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汉德车桥以全球化视野打造高端产品,销量连续八年位列行业前列。遍布全球的68个中心库,493个全系特约服务站,253个卡车特约服务站,56个矿区的宽体车特约服务站和9个客车特约服务站,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汉德车桥将持续创新,追求卓越,以“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可靠、高效的车桥产品,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为使命,打造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 1 管理需求和挑战(介绍背景,为什么需要培养数字人才?)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汉德车桥作为车桥制造业的佼佼者,正面临复杂挑战与新机遇并存的局面。技术迭代加速与市场竞争白热化,使得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宏观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指导意见”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等,强调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数字技术融合,这些都直接要求制造型企业加强数据人才培养。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AI优化生产,推动产业链升级,以及建立高素质的数字技术人才队伍,旨在提升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在此趋势下,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遭遇以下核心痛点:     1.数字化人才断层:在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中,软件应用、数据分析人员普遍存在于IT部门中,各业务和生产部门中缺乏能够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BI等先进技术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人才。     2.业务和技术脱节:公司数字化项目往往由IT部门主导,与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沟通壁垒,导致解决方案难以精准对接业务需求,影响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效果     3.决策支持不足:缺乏对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工具(BI)的有效应用,导致战略决策和日常管理更多的依赖于经验,而非数据洞察     4.文化和意识滞后:员工对数字化变更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不高,数据驱动的思维模式尚未普及,限制了整体的数字化潜力发挥。 2 培养方案(介绍数字人才的培养方案,可以包含组织框架、人才画像、培养路径等部分)      在此背景下,为尽快推进落实公司数字化转型工作部署,汉德车桥信息化管理部联合帆软软件一起,从公司层面出发,基于集团和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制定了汉德公司数据赋能工作五年规划,主要从数据文化、数据人才培养、数据治理、数据应用四个方面整体发力,用数据赋能公司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为驱动力,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差异性竞争优势,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文化培养,试点应用”、“理念导入,育人孵化”、“能力转化,示范先行”、“全面推广,能力变现”和“创新蝶变”5步走行动计划。在2020年,我们引入BI及FineReport工具,携手帆软启动数字化大讲堂培训,针对特定部门场景定制报表,助力数据应用起步。此后,自2021年起,连续举办两届“我的数据我做主”系列竞赛活动,在全公司范围内增强员工数据应用和分析技能。期间,我们协同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部,梳理岗位需求,将数据分析技能嵌入职级职等体系,开辟数据人才晋升路径。进入2023年,活动形式升级为项目制激励模式,通过在公司层面发布《数据应用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将数据应用提升至同公司级管理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确立长效激励机制,深化数据文化。      经过4年的数据文化培养,我们累计举办培训超过40场次,惠及600余人,127名员工通过帆软BI/FineReport数据分析认证,开发各类数据分析应用场景220余项,数据分析型人才在各单位中人才占比达到8%,此外,我们从获取证书的人员中,精选32名顶尖持证者组建数据专员团队,分驻32部门,全力驱动各部门数据分析效能。 3 典型成果 3.1 场景一:数据驱动的过程不良优化改进与质量提升(桥二厂) 发现问题:过程不良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来料缺陷产品、过程加工的废品、返工返修产品及偏差使用产品,该类产品的产生,基本不能正常使用,造成生产成本的浪费。在学习和掌握数据分析之前,桥二厂内部分析的过程为:从ERP系统导出当期产生废品明细,通过人工对数据进行整理、规范、汇总,编制周期性废品分析报告,每次历时3-4H。数据的不及时性和人工整理工作量的庞杂性是制约效率提升的核心因素。 解决过程:首先,将桥二厂过程不良明细进行分类,同时以2021年1-9月份过程不良数据为基础,开展报表设计及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发现: ①桥二厂2021年过程不良仍包含料废、工废、返工返修和偏差使用4个方面; ②其中,料废共涉及xx个供应商、xx件废品数量,涉及金额xx元;工废共涉及xx件废品数量,金额xx元;而返工返修和偏差使用仅涉及少部分产品; ③为持续降低生产过程成本,提升分厂过程质量稳定性,我们从供应商料废集中点及工废制造原因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寻求改善点。 其次,报表分析思路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部分针对料废,我们的分析思路是,以废品金额为前提,通过层层钻取,聚焦主要厂家、关键产品、重点缺陷位置,以此实现精准改进。 通过帕累托图、气泡图对料废金额、数量进行分析,锁定重点产生料废供应商厂家,再通过数据联动、由柱形图、玫瑰图、词云图等层层钻取,实现关键产品和重点缺陷位置的聚焦,以期为供应商提供改进方向。 通过分析,得出建议:①xx公司针对减速器壳轴承孔壁薄、大面料亏、HD标识处漏气进行重点改善;②xx对于250桥壳桥管安装孔内砂眼进行专项整改。                                          图1:桥二厂2021年料废金额分析—原始状态                                    图2:桥二厂2021年料废金额分析—钻取状态       第二部分针对工废,我们以致废原因为前提,从工废数量上进行分析。通过对工废数量的层层钻取,锁定导致产品致废的主要原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通过帕累托图,对工废致废原因进行分析,锁定关键致废原因,再通过数据联动,由矩形树图、词云图、条形图等层层钻取,得出根本致废原因。       通过分析,得出建议:分厂内部应结合微课、OPL等点对点培训,重点提升员工数控类设备刀补调整和首件对刀技能,规范刀具寿命管理。                                   图3:桥二厂2021年工废金额分析—原始状态                                      图4:桥二厂2021年工废金额分析—钻取状态 第三部分是桥二厂1-9月份料废及工废的明细展示,明细可便于管理者查看、导出使用。                                      图5:桥二厂2021年工废、料废明细 场景价值:大数据平台与BI工具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效率,由原来的数据整理、报告生成需要1天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完成,效率提升了80%,同时能够方便的实现数据报表的一键分享。在精益六西格玛驱动下,桥二厂借助分析洞察,成功识别并实施改进项目,包括1个黑带和2个绿带项目,优化了供应商技术对接,有效降低了废品生产率5%,为各分厂每年节约成本约10万元,有效促进了生产产品及生产质量的提升。 3.2 场景二:营销作战平台(营销中心) 发现问题:2022年以来,商用车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汉德效率受到较大影响,营销各部门均系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板块细分市场销量情况,了解市场变化趋势。但是当前信息渠道单一,各数据源不统一,市场分析缺少官方渠道数据支撑,导致在营销人员进行推销任务时,目标客户不清晰,订单成交率低。 解决过程:统计营销中心各个部门的分析需求,确定将保险数据、日装车数据、北斗数据作为权威的分析基础数据来源,针对相关数据明确了其应用场景和更新频次。利用北斗数据,确定了5个分析维度:每日新车新增、月度新车新增趋势、主销区域级营销区分布、细分车型销量、主要目标客户销量。 根据商用车保险数据结构及分析需求,确定了市场行情六大板块三个分析维度,同时通过下钻可进入详情页查看。 场景价值:采用数字化的手段直观的将市场行情相关数据信息清晰地展示给相关营销人员及领导,便于相关人员及时查看,助力一线人员客户开发及产品经理新产品开发,为营销人员提供新的机会点。在1年的应用中,满足了营销中心内部7个相关部门的数据提取需求,输出各类分析报告20余份,对6大板块15+细分市场车型销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新突破/提升车型20多种,已装桥数量突破1200+,全年累计盈利突破600万。 3.3场景三:建立机加效率损失评价模型(持续改善部) 发现问题:在现有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组织模式下,产能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产能损失无法准确监控,换产等停线因素数据来源靠人为线下测量、统计、汇总,耗时耗力且数据准确度不高,无法持续分析,需借助精益数字化时时自动采集,实现组织高效运作管理。 解决过程:在分厂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机加效率损失的主要因素包括换产和异常停线。通过对APS系统排产数据、物联网系统打标数据、MES系统停线数据的整合分析,配合相应的算法,基于效率损失数据设计效率损失分析数字化界面,实现产线效率的统计分析。 产线损失思路:产线效率理想状态为,在标准的时间内,生产出标准的合格产品数,两个标准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造成产线效率损失。转化到时间上则为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的时间超过标准时间,即产线的效率损失时间=实际开班总时间-理论开班总时间。 换产思路:换产时间:是指介于前一品种最后一件合格品生产下线至后一品种的首件合格品下线之间的时间。 场景价值:通过建立产线效率损失模型,实现各分厂生产线效率的可视化分析展示,同时能够进行钻取分析,对影响产线生产效率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优化排产过程,进行产线故障预防,提升产线的生产率30%。在推进过程中,建立了公司级换产执行月度报告,对各分厂进行产能效率对比分析,提升效率40%,自项目上线以来,累计节约成本175万。 3.4场景四:营销管理平台建设(株洲齿轮) 发现问题:株洲齿轮作为汉德车桥的子公司,在实际的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在营销管理板块没有独立的信息系统支撑,通过ERP系统查询库存现有量,通过报表平台和生产溯源系统查询发运情况,操作繁琐;销售各项目标虽然进行了分解,但是没有月度、每日目标完成率的统计对比分析,导致信息延迟,纠偏已晚;市场、客户信息没有一个归口管理系统,不利于市场维护与开拓;外部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到内部,不能快速了解内部的生产情况。内部不知道外部的情况;新品开发涉及业务点范围较广,项目跟进需人工统计制表,数据统计效率低、存在延时性且不直观,相关资料都集中在项目经理手中,数据共享不及时。 解决过程:通过对现有业务逻辑的梳理和帆软BI工具的学习和使用,通过BI移动端实现营销的业务管理,营销人员能够在移动端,完成每天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并完成客户装车情况、份额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竞争对手信息等的填报,政策资讯、市场行情、订单管理、齿轮销量等数据在同一平台上共享,便于公司内部及时掌握动态的市场情况。通过系统端展示主机厂计划的完成情况,每天装车的实际情况、所占份额、收入目标、份额目标的完成的差异数量和收入金额,便于销售部紧盯目标,达成目标。打通外销订单从下单、评审到发货之间的数据链,计划线上评审,统一数据来源,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新品开发计划跟踪,技术人员导入新品开发计划,系统自动抓取各工序产品加工、报废数据,实现对新品开发各工序完成情况的跟踪和实时监控。根据每日装车情况和问题反馈,对影响收入实现的所有问题实现闭环可视化管理,BI系统集成门户流程,未达成份额目标的自动发起门户流程,由责任部门进行整改跟进、业务员做最终确认,助推问题的快速解决。 场景价值:借助BI工具自主实施,完成营销管理平台建设,减少外部开发费用6万元,实现了ERP、门户、物联网等系统的流通、共享,数据效率提升100%;对现有问题点形成闭环管理,推动销售抢占市场,外销同比提升1202万元;外销计划由原来的线下迁移到线上进行,效率提升80%,累计完成208单审批;实现新产品开发计划监控,能够及时发现新产品开发中的问题,研发效率提升30%以上。 4 总结与展望       在未来制造型企业的发展蓝图中,数据人才与数据资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时代的深入发展,企业对数据的依赖日益增强。数据人才,包括数据科学家、分析师及工程师等,是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他们不仅能够挖掘和分析海量数据,优化生产流程、资源配置,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够通过预测分析指导企业战略决策,加速产品创新与迭代,以及实现精细化的质量管理。      未来制造型企业将在数据的赋能下,构建更加灵活、响应迅速且可持续的生产体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使得供应链管理更为透明高效,客户需求预测更加精准,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常态。此外,通过对设备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企业能够实施预见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保障生产连续性。      展望未来,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生态的日益成熟,对数据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既需要深厚的数理统计基础,又需掌握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同时还应具备跨领域知识和创新思维,以便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捕捉价值,引领企业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制造迈进。因此,投资于数据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将成为未来制造型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024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数聚智造:用数据打造企业高速发展的智慧引擎
数聚智造:用数据打造企业高速发展的智慧引擎 企业简介        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德车桥”)成立于2003年,由潍柴动力与陕汽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公司始终以客户满意为宗旨,致力成为国际一流全系列轮式车辆车桥系统提供商。        汉德车桥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西安、宝鸡、株洲、铜川布局四大生产基地,具备年产各类桥总成150万根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超130亿元。下辖汉德车桥(株洲)齿轮有限公司、陕西金鼎铸造有限公司2家全资子公司,共有员工5200余名。         产品主要涵盖全系列卡车桥、客车桥、非公路车桥、电驱桥四大系列。全面覆盖2t以上轻中重型卡车,6m以上客车,12t~3600t轮式起重机,40t~160t宽体矿用车,180马力以上农业装备,全系轮式挖掘机、装载机和全领域电驱桥。在可靠性、轻量化、高效率、长换油、免维护、低噪音、智能化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汉德车桥拥有国家级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把握车桥技术前沿,电驱桥、智能网联车桥技术全面引领行业发展。2007年实现了中国汽车总成技术的首例出口,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实现由产品出口向技术出口的突破;公司拥有400项车桥专利技术,凭借驱动桥总成核心技术在《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车桥企业。        汉德车桥按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开展应用集成创新,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工作,打造车桥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获评国家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汉德车桥以全球化视野打造高端产品,销量连续八年位列行业前列。遍布全球的68个中心库,493个全系特约服务站,253个卡车特约服务站,56个矿区的宽体车特约服务站和9个客车特约服务站,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汉德车桥将持续创新,追求卓越,以“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可靠、高效的车桥产品,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为使命,打造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 1 业务需求/挑战(面临的挑战/痛点/问题,或由此带来的数据/BI应用需求)       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经过近20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目前已经拥有PDM、CAPP、ERP、SCM、EAM、HR、MES、CRM等40余套信息化系统,覆盖公司生产、运营、营销、质量、供应链、研发、财务等核心业务。在数据应用分析和管理使用方面,存在以下痛点问题:      1.数据孤岛与分析局限: 公司内部系统各自独立,导致数据孤立,报表系统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源不规范,定制开发方式限制了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力,无法有效挖掘数据价值。      2.数据一致性、准确性及外部数据获取效率问题: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分散存储,交叉采集造成数据同步滞后,多版本共存导致分析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外部数据的获取缺乏有效整合机制,如政策法规、竞品信息等,信息获取的不及时、不全面,影响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响应能力。     3.数据治理缺失:企业缺少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和标准,数据认知不一致导致加工处理结果多样,不利于持续改进和科学决策,增加了管理复杂度。     4.生产数据利用不足,成本管理难题:物联网与设备数据的采集分析不足,生产排程依赖经验而非数据,难以准确评估设备状态和产能,影响生产效率和资源分配;传统的ERP标准成本法未能反映实际成本,导致成本控制困难,制造成本分析不精确,超支问题难以及时监控,压缩了利润空间。     5.人才结构失衡:企业内部缺乏兼具业务理解、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IT与业务部门人才类型单一,限制了数据分析驱动业务增长的潜力。 2 解决方案(业务/管理挑战下,解决业务/管理需求、建设业务/管理分析或数据应用平台的思路、方法、架构、过程等)       围绕上述背景,公司与帆软公司携手合作,组建了一支由公司总经理领导、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及帆软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团队。同时,我们按照DCMM管理体系相关理念,在公司内部成立了数据管理委员会、数据管理办公室等四层架构的专门数据管理组织团队,识别并确认各业务单位数据管理专员32位,推动公司173人考取了帆软的专业数据分析认证证书,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数据分析型人才队伍。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数据资源盘点入手,对公司现有的20多套核心业务系统的表及字段进行了盘点梳理,按照三层目录结构方式,确定了15大业务域,96个二级目录,326个三级目录,在公司层面建立了清晰明了的数据资源存储目录。借助帆软BI工具的离线和实时抽取工具,我们完成了公司离线与实时数仓的建设,形成可对外直接提供数据服务的数据资产673条。     在组织建设及制度保障方面,我们参照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体系管控要求,建立了公司级四层数据管理组织架构,编撰并发布了《数据战略管理办法》、《数据治理管理办法》、《数据应用分析管理办法》、《数据架构管理办法》、《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数据标准管理办法》、《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能够全面支撑数据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在数据应用分析方面,建立了公司级指标库及指标看板,形成了全公司统一的分析统计指标口径,实现了指标之间的复用;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采集各生产厂车床上的传感器相关数据,进行加工、汇聚、整合、分析,完成公司级、分厂级、产线级可视化大屏、看板开发,促进了排产的合理化,提高生产效率38%;联合公司财务部,对桥成本从厂房费用、设备折旧费用、人工成本费用等72个维度进行划分均摊,通过报表完成各分厂费用的分析对比、单件物料生产成本的对比分析,实现了整桥生产成本的精细化管控。 3 典型应用场景(按照问题—解决过程—价值的逻辑,介绍几个项目中典型应用场景和取得的成果) 3.1 场景一:盘点数据资产、构建数据目录,推动初步数据治理 发现问题:公司各应用系统独立建设,缺乏相应的数据标准和统一的数据模型,在实际业务场景分析过程中,查数、找数、取数存在困难,各分析场景中底层数据来源不一致导致经常会导致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偏差,跨系统分析难度较大。 解决方案:通过BI系统的资产管理模块,联合各应用系统业务管理员,对系统资产数据进行盘点,摸清家底,设计数据资产目录,统计汇聚20个核心业务系统数据,解决数据孤岛、数据断点等问题,化零为整,全面提升公司数据分析及应用能力。采用三级目录层级结构,建立15个业务域,96个二级目录,326个三级目录,形成673条数据资产信息,8TB数据资产沉淀,全面高效支撑公司数据分析应用。推动公司级数据标准建立,拉通各业务端,解决各部门分析维度、口径不一致问题。 通过项目的实施,确定了人员、供应商、客户、子库、货位、物料、组织、会计期等9项主数据,建立了公司的统一应用车型分类标准,明确了零部件分类标准,优化了售后故障代码分类。 场景价值:通过构建公司级数据资源池,有效打破了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消除了数据孤岛,实现了跨系统数据整合与共享,解决了全局分析过程中的“数据碎片化”问题。数据资源目录的构建及673项定义明确、认知统一的数据资产,使得分析效率提升83%;数据标准的建立增强了各个系统及分析过程中数据的一致性,确保了分析质量,减少了解读偏差,数据准确性提升60%,命名及重复问题下降30%;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优化了基础数据分析流程,还为预测模型、机器学习等高级分析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公司向智能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2 场景二:建立公司统一指标管理体系,提升决策、经营、管理能力 发现问题:缺乏公司统一的指标体系,管理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数据收集和验证上,降低了决策的速度和效率;各部门指标各自为政,同一指标使用不同的指标定义和计算逻辑,导致数据不一致,难以从全局视角评估公司战略的执行情况;重复建设和维护相似的报表、仪表板,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指标更新不及时,准确性不高。 解决方案:从公司层面出发,按照公司级、部门级、科室班组级三个层级进行指标划分,定义并发布了一套公司级指标术语表,明确每个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数据来源、更新频率等,确保在公司内部指标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利用帆软BI资产中心中的指标管理模块,实现指标数据的分层级管理,达到一次计算,多次复用,从而实现了指标的一致性,降低了数据的重复性。 对于指标体系的梳理,按照业务板块、具体使用场景、面向的不同层级按照绩效考核、管理要素、过程关键控制点等进行指标体系的梳理。在结合各管理者的使用场景、关注重点、管理要点、分析思路进行驾驶舱体系的设计。 场景价值:公司级统一指标库及指标管理体系的构建,确立了全公司通用的业绩评估语言,确保各级管理者基于相同指标决策,降低了理解偏差导致的90%成本,加速决策进程80%,提升决策精准度与透明度90%以上。通过统一指标统计逻辑,增强了跨部门沟通与合作,促进对关键业绩指标的共识,提升协同作业效率70%,搭建起跨业务单元的合作桥梁,便于识别协同机会,推动目标统一实现。公司级统一指标的建设能够有效避免30%资源重复建设,节省60%人力物力,增强了数据运营与分析效能,为数据应用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实支撑,加速了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 3.3 场景三. 数字化工厂看板建设,实现生产数据可视化 发现问题:各生产厂的物联网数据和设备数据未被充分采集和分析,无法准确评估设备的状态和产能瓶颈,造成资源闲置或者过度使用;传统的生产排程依赖人工经验进行判断,缺乏准确的数据支持,导致生产计划不够优化,效率不高;各类生产数据分散存储,各系统之间缺乏有效集成,难以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解决方案:借助帆软BI工具构建的离线、实时数仓,集成APS、EAM、WLM、ERP等各类生产设备相关数据信息,按照工厂级、产线级、班组级设计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大屏,集中对设备状态、产线状态、产出、故障等关键信息进行实时展示,通过算法分析,优化排产计划,实现生产过程数据的透明化管理。 结构设计:按照工厂级、班组级、产线级三层级使用进行设计 内容设计: 数字化看板: 数字化报表: 成果展示: 场景价值:数字化大屏实现各分厂全链条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宛如企业“仪表盘”,促进跨部门无缝协作,提升响应速度与决策效率超过30%,加速问题解决。集成多源数据,智能排程生产计划,减少停工待料20%,设备效率提升25%,保障生产线高效连续运行。智能预警系统即时监测潜在异常,问题响应时间缩短50%,有效预防生产风险。数字化工厂建设促成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双提升,为企业构筑竞争优势,助力持续增长。 3.4 场景四 多维度成本分析,实现产品成本精细化管理 发现问题: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涉及原材料采购、人工、能源消耗、设备厂房折旧等多种成本因素,生产工艺多样,产品结构复杂,导致成本分摊规则繁琐,现有的ERP系统标准成本法,不能体现现场实际成本,导致物料制造成本分析、降本工作推进难度大,生产过程中的超支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利润空间;成本预测和预算制定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数据的不准确性难以支撑决策。 解决方案:对比舍弗勒公司学习并实施产线全成本探索及研究,建立成本核算至产线、产品的规则,基于公司各分厂产线全成本分析场景需求完成整体规划、数据架构设计,集成ERP、MES等相关系统数据,实现成本数据的集中管理和自动化采集。从单件成本构成的72个子项出发,细化成本核算颗粒度,通过作业成本法准确分配间接成本至产品,反映真实成本结构。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建立成本监控模型,实时分析成本变动,设置预警阈值,及时干预成本异常。构建成本分析报告和可视化大屏,直观展现成本构成、趋势及单件成本对比分析,支持快速决策。 建设内容:项目建设一共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数据分摊、规则填报、分摊数据整合、报表开发模块: 1、数据分摊 (1)全量抽取数据处理中涉及的业务数据表,忽略日期和科目过滤; (2)数据湖开发制作分摊填报表规则; (3)SQL取数时进行分摊系数关联。 2、按规则进行数据填报   根据相应部门的填报规则进行填报界面设计,最终实现各部门分摊则数据的填报录入,包括:公司组织架构维护填报、各产线定额工时填报、刀具目标填报、各产线标准产能工时填报、各产线工位器具摊销填、各单位产线面积填、各单位能源消耗、定编人员填报等 3、分摊数据整合 整合分摊后的数据,制作开发查询表分为分摊到产线和分摊到产品,拆分查询表共7张,包括:线体费用明细查询表、固定/变动费用区分表、月度汇总表、费用类别区分表、零件费用明细表、各零件费用汇总表 4、报表开发 通过FineReport来进行全成本可视化界面开发设计开发 成果展示: 场景价值:实现生产成本全面可视与实时追踪,提升成本管理透明度和准确性达90%,及时纠偏控本,增强盈利10%。精细化管理识别生产低效,促流程创新,运营效率提升20%。同产品跨产线成本对比,指导排产优化,效率提升15%。成本细化助力产品定价精准度提升,价格竞争力增强,支撑采购与自制决策,策略有效性提高30%。借助数据驱动决策,成本规划与资源配置优化,科学性提升80%。通过实际生产成本分析,仅两项产品结构调整,年均节省成本60万元左右。 4 总结与展望     在现阶段,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汉德公司制定了以问题为导向,从先行示范到顶层设计、大规模滚动建设为路径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思路。通过和帆软的强强联合,实施了BI(商业智能)系统,围绕公司的核心业务构建了一体化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整合ERP、CRM、MES、PDM、APS等20多套系统数据源,实现了数据的纵向分析、横向拉通,梳理了企业全量数据资产目录,显著增强了公司的数据洞察力和决策效率,通过定制化仪表盘和动态报表,各部门能够实时监控关键绩效指标(KPIs),如生产效率、库存周转率、订单交付周期等,有效解决了信息孤岛和决策滞后的问题。同时,我们组织了多轮的BI工具使用培训,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数据分析型人才队伍,直接助力公司节约成本近百万,在公司研发领域,新产品的市场响应速度提高了30%,让数据真正服务于业务,体现数据价值。展望未来,目前我们还存在数据治理深度不够,智能化AI应用不足等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围绕1个平台、2套支撑、3种应用,加强数据治理结构,确保数据质量的同时保护企业与客户敏感信息,同时我们将着力推进BI系统与物联网(IoT)技术的融合,实现实时生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打造智能制造的可视化监控中心,为实现精益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其次,聚焦于AI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使BI系统能够自动发现数据中的隐藏规律,提供更加智能化的预测分析和决策建议。总之,我们坚信通过不断优化和扩展BI应用,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竞争力,更能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贡献重要力量,开启智慧制造的新篇章。
个人成就
内容被浏览8,219
加入社区7年44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