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MECE分析法?这份靠谱的数据分析告诉你!

楼主
帆软社群问答顾问; 帆软2024年度MVP。

在数据分析的世界里,几乎每本书籍、每篇教程、每个文章,都会郑重其事地提到一个神秘的准则——MECE

这个准则,仿佛成了数据领域的“圣杯”,让人趋之若鹜。

  • 然而,MECE究竟为何物?

  • 它为何如此重要?

  • 我的数据分析是否真的遵循了MECE原则?

等等这些一大堆问号等待着有人可以解答。今天,就让我们揭开MECE的神秘面纱,一探究竟。

01

什么是MECE?

MECE,这个词汇本身听起来就有些抽象,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中文意为“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八个字,凝聚了数据分析的核心智慧。
这不仅仅是数据分析的黄金法则,更是洞察事物的有力工具。
然而,实践起来并非易事。让我用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在我们的项目组里,有个可爱的妹纸小张。最近,似乎迟到成了她的家常便饭。上个月,她竟然创下了迟到15天的纪录!我们都知道,偶尔迟到两三天,HR可能不会过于追究,但一个月迟到15天,这可就有些过分了。
面对领导的询问,小张泪眼婆娑地提出了她的困惑:
  • “项目组里好多人都在迟到,为什么只针对我呢?”
  • “最近梅雨季节,堵车堵得水泄不通,这也不是我能控制的。”
  •  “项目临近上线,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  “前一天加班到很晚,第二天晚一点到有什么关系。”

问题来了: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该如何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真正症结呢?

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用MECE的原则来审视问题。这意味着我们要确保分析的角度既相互独立,又完全穷尽。我们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能的原因,也不能让原因之间相互重叠。
想象一下,我们就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谜题,每个线索都可能是关键。我们可能会发现,迟到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或许是工作压力导致的焦虑,或许是通勤路线的不合理,甚至可能是生活习惯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语气不再是冷漠的质问,而是充满了同理心的倾听。我们的情绪也不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真诚的帮助。我们不仅仅要做个数据分析的专家,更是做一个理解人性的艺术家。
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找出迟到的原因,更能够为雨萱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让她重新找回与时间的和谐共处。而这,正是MECE原则在生活中的魅力所在。

02

不用MECE的后果

可能有人这时候会准备好一张清单,上面记录着各种迟到的原因:堵车、下雨、项目上线、加班、自己的懒惰,还有那个模糊的“其他”。

你信心满满地开始分析,却发现——这些原因如同交织的线团,让人剪不断理还乱

堵车加上下雨,似乎总是一对难兄难弟。加班与项目上线,也总是形影不离,仿佛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考验我们的极限。

而懒惰,哦,懒惰这个狡猾的家伙,它似乎与所有问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你发现这些原因相互交织时,是不是感到一阵迷茫?是不是想要上网搜索《多因素独立检验模型如何构建》,或者急匆匆地在微信群里寻找那些数据分析的大佬,希望他们能为你指点迷津?

这正是没有遵循MECE法则拆解问题的悲哀:数据分析失去了逻辑的支撑,变成了单纯的拉交叉表。多少新手分析师,在遇到问题时,习惯性地将渠道、时间、产品、用户等维度拉出来,与问题指标一一交叉。他们看到某个柱子偏低,便急匆匆地将其定为罪魁祸首。然而,当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时,他们却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03

MECE如何执行?

1. MECE第一步:确定目标

别忘了,现实生活中就是各种因素纠缠交错在一起的。如何巧妙地梳理这团乱麻,其实关键在于决策的初衷:是想严阵以待,还是给予宽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是想勇敢地“怼人”一把,还是温柔地“帮人”一把?

  • 如果你选择了“怼人”模式,那么抱歉,这将是一个严格的要求。任何一点个人因素的掺杂,都可能成为问题症结的导火索。

  • 而当你选择“帮人”模式时,你会在问题中发现那些隐藏的外部因素,巧妙地用它们来解释,从而减轻了个人的负担。

明确了目标,在多因素交织的迷雾中,你能够把握好尺度,避免思路的偏移,径直冲向问题的核心。

2. MECE第二步:分步骤梳理问题

我们得意识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达成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状态,是经过层层递进的思考与剖析后才能实现的。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地、一步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急于求成,企图一次性揭示所有原因。

在每一层原因的分解过程中,运用二分法,是最为高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实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要求,还能让我们的分析逻辑更加清晰。不过,要注意的是,尽管分析问题的逻辑层次可以非常丰富,但每一层所使用的指标应尽量简洁明了,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核心。

举例来说,假如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大目标:帮助他人评估是否因为工作量过大而疲惫不堪。

在分解问题的第一层,我们可以采用二分法,将问题划分为“加班”与“未加班”两大类。这种分类方式无疑是独立+穷尽的,因为它将所有可能性都涵盖在内。接着,我们可以将所有前一日有加班记录的日期,统一标记为“有加班”(如下图)。

那么第二层,我们可以巧妙地将集体加班与孤独一人加班区别开来。这不就是又一个典型的二分类问题嘛!不过,请各位注意,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依然坚守着独立+穷尽的原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如下图)。

第三层, 个人加班情况,这往往可能是因为工作量超负荷所致,因此,这一层面可以进一步细化。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引领业务改进,所以分析思路必须聚焦于业务实际可行的层面。

比如说,在拆解这一项逻辑时,若忽视了天气这一因素,那么我们的分析便脱离了实际。

工作量的分配,领导可以灵活地安排和调整,而“法不责众” 也是领导层可以理解的。在探讨业务的能动性时,我们应尽量避免涉及那些无法控制的变量。直接导向一个切实可行的业务结论,岂不更好?

否则,一开始就大谈天气,最终得出的结论竟是“请领导学习如何呼风唤雨的魔法”,这无疑是自讨苦吃。

同理,当我们着手分解第二个逻辑分支,已经明确了大目标——帮助他人时,我们便可以使用“下雨了,全城堵车”这样的理由来解释某些现象。但请注意,这里隐藏着一个小小的技巧:选择一个可以量化的维度。

比如,“下雨了,全城堵车”,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合理的解释,然而:

  • 该如何量化“下雨”?

  • 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

  • 小雨是否也会导致堵车?

  • 堵车是否就意味着所有人都会迟到?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那么容易量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路,将“下雨了,全城堵车”这一模糊的表述,转化为一个更具体的量化指标:“大家是否都迟到了”。这样一来,我们只需查看实际迟到情况的数据,便能清晰地了解到这一因素对业务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 MECE第三步:将数据具体化并加以量化表达

在数据分析的领域中,若忽视了数据本身,那便如同空谈理论,毫无根据。当我们确定了分类逻辑之后,便需要一丝不苟地将数据按照逻辑填入,让数据来说话。

将数据代入分析后,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便是各类问题的占比。问题比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揭示了问题的真相。这也正是运用MECE法拆解问题的独到之处:它让我们避免陷入个别例子的误导,而是让大家聚焦于数据,共同倾听数字背后的故事(如下图所示)。

4. MECE第四步:提炼业务结论

终于,我们来到了业务结论的提炼时刻。这个结论,其实是我们对一系列数据的深刻洞察和细腻解读的结果。它涵盖了两个关键维度:

  •  

    一方面,是对整体结构进行的精准判断。我们不禁要问:小妹纸的拖延,是出于主观的懒惰,还是受到了客观因素的困扰?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细节之中。
  • 另一方面,则是对每一个细化问题点的微观分析。我们深入探讨,每一个小结论背后,究竟是需要我们细致辅导的工作,还是可以适度放松,给予更多自主空间的选择。

在完成这些推断之后,我们还能够直接设定一系列观察指标,以持续跟踪问题的动态变化。

让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观察指标:

  • 数量上的变化:迟到的天数是否有所减少。这个数字的波动,是我们工作成效最直观的体现。
  • 结构上的变化:是否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迟到天数在减少。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公司制度的调整,或是工作环境的改善。
  • 细化问题上的变化:由于工作分配不当导致的加班天数,在调整工作量后是否有所减少。这个变化,不仅反映了我们对工作流程的优化,更是对员工幸福感的提升。

 

通过对逻辑分析、业务行动的执行以及数据的持续跟踪,我们能够清楚地识别问题是否在数据的指导下得到解决,进而实现数据驱动的良好效果。

04

MECE效能的阻碍因素

数据分析师面临的最大挑战通常源于:对业务缺乏理解,缺乏业务沟通能力,以及未能有效推动业务发展

在做数据分析时,我们不妨用“写作业”的心态。我们面对着那些熟悉的数据库,那些熟悉的表维度。

每一个数据点,每一个维度,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故事。当我开始逐一对比这些数据时,哪个数据偏低,哪个数据异常,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不能再简单地说“哪个低了就说哪个有问题”。这样的判断过于武断,忽略了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相反,我们应该用更加细腻和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数据。

对于业务方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独立行动和忽视数据;一些人对于个案分析津津乐道,讲述得绘声绘色,但当谈及如何将这些分析量化,如何通过数据来衡量成效时,却往往缄口不言。更有甚者,他们直接将问题上升到“态度”层面,使得考核和量化变得更为遥不可及。

实际上,数据分析的魅力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对抗业务发展过程中个案和情绪所导致的判断偏差。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业务逻辑的肌理,明确我们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地、精准地推提炼可行的解决方案,直至我们能够对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这样的过程,就像是在浓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清晰和光明。

数据分析,不只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对抗混乱、追求真理的坚持。它让我们在繁杂的业务中,找到量化的路径,使得每一个决策都有据可依,每一个成果都可追溯。这样的旅程,虽然充满了挑战,却也饱含着发现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

为助你将这些理论精华融入业务,特在帆软官网视频课推出系统化的FineBI6.1:业财融合实战进阶课 - 视频课 - 帆软学院 (fanruan.com)》,课程引用真实零售快销公司数据作为案例,涵盖多种数据分析模型、方法、技巧、经验,助力思维跃升。

立即报名,开启学习之旅!

分享扩散:
参与人数 +1 F币 +50 理由
苏瑞 + 50 【2024原创内容激励奖励】给你32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24-7-9 14:18:28
您好,感谢您的投稿。MECE方法是数据分析中常用到的方法,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找到问题原因并给出策略。但是在方法使用过程中往往由于思绪交叉、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会产生削弱该方法的使用效度。您此篇文章很好的展示了该方法的概念、执行流程、阻碍因素等等。文章内容框架完善,具体细节描述清楚,可读性强,能够让读者受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回帖数 1关注人数 2910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2024-7-18 17:22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