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帆软杯·数据可视化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行业前景分析

楼主
我是社区第973385位番薯,欢迎点我头像关注我哦~

1团队介绍

组长:黄海艺

组员:周月月 王玉溶

2制作流程

非遗框架-导出

3作品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壮大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从中韩的端午节申遗之争,到2009年中国端午节正式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不仅为传统节日设置假期,还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然而在传承与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发扬光大的进程。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各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非遗文化。在都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增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现存问题

传承人群青黄不接,导致一种“人亡艺绝、人死歌绝”的现象。

如今,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绝活濒临消亡。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把精力放在需要多年时间磨炼的一门技艺上。

传承人未被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不高。

一方面从事非遗的传承人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缺乏感情,缺少认同感。这些因素促使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矛盾凸显出来,导致非遗人才出现了断层,这种现象是十分危险的,将危及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

非遗保护财政投入落实难度大。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地方还不多,对传承人的经济补助不到位。有的传承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而面临断层,许多民间老艺人生活窘迫,无法带徒授艺,非遗的展示展演因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而不能经常性开展工作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质化严重。

类似项目之间的相互模仿日益加深,也有可能是现代化手段的介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正在弱化,而问题日益严重。

4成果展示

5建议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走向市场,提升非遗影响力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活化石,不仅具有历史和人文的价值,而且,因其神秘性、实用性,能够从古代传到今天,具有很多可开发的市场价值。把非遗从观赏性,转为旅游元素,走向市场,让游客喜欢并实现它的价值,是衡量一座城市非遗活起来传下去的基本标准。

为非遗代言——发现非遗之美,关注非遗之美

非遗×时尚,目的是让逐渐被遗忘的美丽焕发新生,让人们重新发现非遗的美。受到更多人关注,才是真正的保护。非遗本身自带光环,已被世人所熟知,但他们真正的特色却需要进一步去探寻。让非遗以全新的姿态进入“时尚圈”,大片感扑面而来。我们更希望将非遗打造成一个有温度有色彩的东西,赋予他们生命的力量,让更多人注意到非遗的文化保护,让非遗得以传承。

非遗文化与新兴媒介相融合——匠人隐深居,技艺现寰宇

我国历来重视国家非遗的保护,将非遗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宣传好是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的社交活动被大大压缩,网络社交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加大非遗视频的制作和在网络社交媒介上的投放力度,是促进民众对我国非遗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径。线上举办非遗活动并不会导致非遗活力值大幅度降低,相反短视频直播模式更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有利于非遗项目的跨地区传播。

兼容并蓄,促进非遗与时俱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良好的传播途径和恰当的传播方法是非遗视频出圈的前提条件,而寻求题材上、叙事上的新突破则是非遗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实现传播价值的不二之选。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去长化精,非遗微视频应运而生;改变视角,引入年轻化视角;精心制作,以电影质感吸引大众;受众参与,鼓励二次创作。

坚持政府为主导,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

我国非遗项目处于保护初期,继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非遗项目保护进程的发展,同时根据各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进行影音资料的留存和保护。将非遗产品、非遗项目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引导非遗项目健康持续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查非遗“抄袭”问题,保护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打造非遗项目品牌,注重IP带动发展,推动非遗项目尤其是手工艺类的产业化发展。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

了解各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和非遗传承人诉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非遗项目传承做好接班准备。依托校园资源优势,通过教育教学途径,重视青少年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意识的建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非遗传承人群。

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非遗交流切磋

针对各非遗项目之间交流不频繁的现状,整合非遗传承人对交流方式的诉求,可以搭建专门的非遗交流平台,将各非遗项目传承概况、发展经验进行共享和交流,帮助非遗传承人了解行业内发展情况,同时也是另一种推广渠道,有助于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了解非遗产品。

非遗项目下沉,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技艺,更需要智慧的支撑,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非遗项目人才紧缺的重要性。而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发展趋势也表明了非遗对青少年市场的渴望和大学生人才的优势所在。通过非遗与校园、社区合作,开发非遗项目推广课程和实践课程,向普通民众普及非遗项目,为进一步开展文创活动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和合作经验。

 

分享扩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回帖数 1关注人数 362浏览人数
最后回复于:2024-1-29 14:23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