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软BI初体验

楼主
我是社区第1194054位番薯,欢迎点我头像关注我哦~

知道自主BI大概在4年前,当时公司自有系统虽能满足业务所需,可从所积累的大量数据中并不能及时地看到业务异常,从取数到整理数据,到形成PPT展板,周期过于漫长,有时拿到了数据报告,但失去了对当下业务的指导价值,公司决策者从这种现象中深深体会到需要某种新的方式去适应业务发展。

在此背景下,公司正式推动了数据改革创新,改革项目就是上线数据中台,我作为数据分析员,每天到公司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历史数据,如果之前数据储存和运用标准化规则还停留在可有可无的阶段,之后就必须以更加严格不含糊的态度去履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就是那时开始,维度,指标,字段,类型,聚合,事实表,数据建模等概念顿时变得熟悉,在与数据打交道的漫长时间里,数据工作所遵守的治理标准其实一直存在数据相关的方方面面,从数据产生的那一刻开始,数据治理同时进行,越是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歪门邪道”,数据运用起来就越得心应手。经过越来越严格的标准落地,同事们也明显体会到标准化,固定化统一的数据样式比随意设置的零散数据具有更高的效率和价值,我主导的数据治理推广工作也从硬骨头到初见曙光。

在数据治理工作接近尾声时,大家明显看到数据标准化以后工作效率的提升,从基层数据人员到上层决策者能从整体上接受新变化,有同事对执行标准不明确的时候,主动通过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来化解困惑。

在此过程,配合部门领导推行数据中台的时候,我从一个同事的介绍下,接触了国外的一款BI产品,这个被称为自助式分析,分析不求人的工具确实让人惊喜,通过对基础功能的摸索学习,仪表板上互相联动的图表如同“蝴蝶效应”般环环相扣,而操作方式如同透视表的拖来拽,又远远超越透视表,然而,由于缺乏深入的钻研,以及碎片化的接触,我对那些滴水不漏的数据分析样板以及背后的深层逻辑在2年时间里都是一知半解。

一年后,我入职了新公司,恰巧公司总部早已使用帆软BI,此时分公司也逐步推广这个工具,这激发我学习帆软BI的决心,在今年3月初通过了打卡营考核,一个月后报了BI学习班,报学习班因为经过打卡营学习,打心底相信帆软这个工具以及负责讲解的老师一定能给学员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际也如此,在老师的提示下下完成作业,在助教的热心解惑下顺利完成学习,对帆软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也有难免为某道题烦恼的时候,这时需要多看看数据源,多动动笔写写画画,切勿不假思索一顿拖拉拽操作就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总而言之,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会独自探索,又要学会求助他人,往往能省下不少时间。

通过1个月的坚持学习,我最大的认识时:数据分析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数据思维离不开日积月累的锻炼,工作中要把分析思维与业务逻辑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地用帆软来实现一定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帆软BI运用于实际业务中,让帆软发挥实际作用,我尝试为所在部门的设备维修日报设定的一个看板,通过看板,数据可以时时更新,准时发布。

分享扩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