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业务背景 / 需求痛点
作为销售公司的人力资源支持者,每月需完成一次人力经营分析报告,向上级管理层汇报团队现状与趋势。传统工作模式存在以下痛点:
报表繁多:涉及薪酬、人效、人员信息、离职分析等多个维度;
重复劳动:每月手动整理数据、制作PPT,耗时约2-3天;
缺乏洞察:仅停留在“数据罗列”,缺少同比环比趋势分析与业务归因;
呈现单一:PPT图表静态、排版混乱,难以直观传达关键信息。
为此,我尝试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构建自动化、动态化、可交互的人力经营看板,实现“一次搭建,持续更新”。
(2)数据来源
企业原始数据:来自系统的《员工花名册》(含姓名、部门、职级、司龄、年龄、籍贯、学历、入职/离职时间等字段)
脱敏处理:所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均已脱敏或匿名化处理,确保符合数据安全规范
(3)分析思路
维度
|
分析重点
|
人(人力总量)
|
在职人数、离职趋势
|
流(人员流动)
|
离职率、离职结构(年龄/司龄/区域)、离职原因分布
|
构(人员结构)
|
学历、职级、司龄、年龄、籍贯分布,识别结构性风险
|
(4)数据处理过程
使用工具:FineBI /(根据实际填写)
创建“司龄”区间字段:20-25岁、25-30岁等
构建“职级区间”分组:11-14级、15-17级、18级以上
定义“离职类型”标签:主动离职 / 被动离职 /等
(5)可视化报告设计
① 数据含义表达与组件设计
可视化组件
|
业务含义
|
设计说明
|
柱状图(在职人数)
|
展示人力规模变化趋势
|
展示数据发展趋势,各区间呈现人数变化
|
地图热力图(籍贯分布)
|
展现人才来源地集中度
|
标注重点区域
|
(6)分析结论与业务价值
通过分析得出的关键结论:
发现结构性问题:离职人群集中在25-35岁、司龄1年内、11-12级员工,多为新晋骨干,存在“入职即流失”风险。广东分公司7月流失3人,占当月总离职人数的23%,需重点关注区域管理差异
识别人才趋势:员工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合计占比56.2%),整体素质提升,新增校招生使人员结构趋于年轻化,组织活力增强
验证管理策略:11-14级员工中,1-3年司龄占比达29.4%,说明中期留任机制有效
高职级(15-17级)以5年以上老员工为主,体现晋升通道稳定性
对业务的影响与价值:
价值维度
|
具体成果
|
发现问题
|
识别出“新员工融入难”“区域流失不均”等问题,建议加强导师制与区域管理赋能
|
提升效率
|
报表制作时间从3天缩短至0.5天,释放HR 80%重复人力
|
推动变革
|
推动HR团队从“数据搬运工”向“业务洞察者”角色转变
|
三、学习总结
(1)学习经历
坚持与突破:连续学习,终于掌握数据建模与动态看板搭建,成就感满满
结识同路人:在学习群中结识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伙伴,交流实战经验,受益匪浅
感谢:感谢班主任每日提醒、助教老师耐心答疑、讲师深入浅出的案例教学
有趣的事:第一次做出可交互看板时,激动地分享给同事,被笑称“HR里最像数据分析师的”
课程建议:
希望增加更多HR专属场景案例(如招聘漏斗、离职预测)
吐槽点:部分视频会出现播放一个视频的时候,另一个卡主的视频也会放出声音
(2)个人成长
成长维度
|
具体收获
|
掌握技能
|
熟练使用BI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建模、可视化;掌握同比环比、趋势分析等方法
|
初衷实现度
|
初衷实现约 85%:已能独立完成自动化报表,但战略洞察仍在提升中
|
是否达成目标
|
基本达成: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在组织中的专业话语权
|
FCP考试信心
|
有信心通过!目前已完成80%知识点复习,计划9月报考
|
心得体会
|
在这个AI时代,HR不能只懂“人”,更要懂“数”。 数据不会说谎,但它需要一个会“倾听”的人。这次学习,让我成为了那个倾听者。
|
|